表大会。这次中央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高级领导成员的工人成分增加,特别是推举武汉码头工人向忠发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这是受到当时共产国际选拔干部时片面强调工人成分的影响。事实上,向忠发没有能力在中央起主导作用,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党的实际负责人是任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的周恩来。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七大选举产生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在选举中坚持三个原则:(一)对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只要承认错误,决心改正错误,还可以入选;(二)既要承认和照顾“山头”,又要缩小和消灭“山头”;(三)不要求每个中央委员都通晓各方面知识,但要求中央委员会通晓各方面知识,因而要把具有不同方面知识和才能的同志集中选出来。根据这些原则,七届中央委员会是一个由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各种经历的优秀人才汇集的、有威信的空前团结的领导机构。
七大重新确认中央机构为四级领导体制。
七大在领导机构上有一个变化,就是增加了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书记组成,这就是著名的五大书记。从人员组成和担负的任务来看,书记处实际上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实际上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根据党章规定,他同时又是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二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次代表大会。八大对中央领导机构做了较大调整。
(一)中央委员会除设主席外,第一次设了副主席,并规定,中央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时是中央政治局的主席和副主席。
(二)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分开。八大修改的新党章规定:“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之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央书记处第一把手不再称“主席”,而改称为总书记。这样,就将中央政治局与书记处分开了,将决策机关与领导日常工作的机关分开了。邓小平任书记处总书记。
中央书记处有很大的权力,如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的国务院要接受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书记处的权力高于政治局委员、甚至副主席。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呈送。毛泽东不同意,他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发文用中央的名义。1958年,毛泽东起草的一个党内指示说得更明确:“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那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并不都在北京,非重要会议一般也不来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同志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核心的决策,甚至比政治局的一些同志消息更灵通。
(三)新党章规定:由主席、副主席、总书记组成常委。常委是党的核心领导。
(四)酝酿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八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