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据史书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具有550多年历史的天安门城楼,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加之过度采汲地下水和城楼自身重量,主体已严重下沉。解放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尤其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建筑材料全部更新。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大,有人提出请外国人承包,但他们提出5年或3年,最快也要两年时间。周总理说,我们不能崇洋媚外。紧接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被指定承担这项政治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
为保证严格的工期和高超的质量,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根红苗正、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党、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姚来泉就是木工连的组长。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作“世纪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建,需一个月。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方法,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不露。而搭起这个跨度如此之大,堪称世界之最的“天棚”,仅用了8天时间,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们又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铺设了几层取暖管,尽管隆冬三九,棚里仍然温暖如春,昼夜通明。
当时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处于中国内忧外患之中,意义尤为重大。为严守秘密,不仅北京市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民族文化宫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在干什么。所有参加重建的人员更要严守秘密,不准和任何人说,甚至家人,这是政治任务。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公司指派懂得经纬仪的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同志工作,当时他还不到40岁。他和测量局的同志将城楼所有的斗、拱、声、柱及端门等一一测量。测量后的数据直接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古建专家:宝盒里的粉末是百年真朱砂
天安门城楼除底座是砖混结构外,整个城楼为木结构。拆前断掉全部电源后,姚师傅带着两个人登着杉篙绑起的梯子,爬到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按指挥部命令,他要找出正中的脊瓦,至于干什么,不知道。多年从事重大工程的姚师傅懂得: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讲的不讲。他让两个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往中间数脊瓦数,而他则站在大约中间的位置,当两人各数到43块时,他自己脚下刚好还剩5块。于是他在中央脊瓦作了记号,便赶紧向指挥部汇报。
指挥部领导、专家、公安及警卫人员立即登上楼顶,领导指着中间黄色的硫璃瓦对姚师傅说,把它砸开。琉璃脊瓦厚60厘米、宽80厘米,两个人根本抬不动。姚师傅用撬棍连撬带砸,瓦碎了,露出一个30厘米见方的木盒,尽管很旧,但上面仍清晰地显露出一对精美的二龙戏珠雕刻图案。领导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且神秘,示意姚打开。姚师傅用手扣扣木盒的面说,这是金丝楠木的。然后用撬棍轻轻一戳,木盒酥了。
领导又示意取出里面的东西。所有在场的人几乎都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他伸出的手臂。拿出来了!姚师傅说,看,一块“铜疙瘩”。尽管光泽不那么亮了,但却实实在在是个金元宝!
再摸摸!姚师傅又伸出手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