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拔掉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陷入瘫痪,沉重打击了日军企图分割、封锁和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妄想。在这场著名的“百团大战”中,打响第一枪的是第129师的第16团。8月20日,129师受命击破正太铁路阳泉至榆次段,16团的任务是攻击芦家庄车站。
作为16团的一名战士,赵清泉参加了夜袭芦家庄车站,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
老兵档案:
赵清泉,山西省沁县人,1923年6月出生,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入伍,原第129师第386旅第16团1营1连1排2班战士。参加过百团大战、苦战关家垴、保卫延安、攻占兰州以及解放新疆等上百场战斗。1945年8月与战友们强攻武家坡时身负重伤,直至2014年6月,才从身体里取出七十多年前的一枚弹片。
赵清泉退休前任空军航空兵第34师政治部副主任。
我出生在山西省沁县北坡村的贫苦人家。1939年沁县被日军占领,在鬼子频繁的扫荡中,我于1940年1月加入八路军,那年我17岁。
2月,我从新兵连调到连队,成为129师386旅的一名战士。部队原在沁县西南边的南泉,由于日本鬼子的进袭,大半年里,我们从沁县转战武乡,又去辽县(现改名为左权县)、和顺,最后,我们驻扎在寿阳县离芦家庄车站不远的山中。
芦家庄是日军在正太线(即现在的石太线)上的据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榆次以东约15公里的地方,是一个有50多户人家的村庄,村南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河上有一座铁道桥。村东就是火车站,驻守着日军的一个中队。日军在周围修筑了一些碉堡,并设有外壕和铁丝网。
8月19日我们接到了作战命令:20日夜攻芦家庄车站!
大家群情激昂,我也迫不及待,毕竟当兵快8个月,还没有和鬼子交过锋。
可是,75年前的这场战斗,真的很艰苦。那时部队装备紧张,我们一排有三个班,每个班十来个人,共三四杆枪。三班是机枪班,三个人抬着一架机枪就是一个机枪班。我那时一直没有枪,平时用老兵的79式老枪练习射击瞄准,当兵后还没有打过一次实弹,仅有三颗手榴弹挂在腰间的套子里,爱惜得很。一些战士的子弹套子里根本没有几发子弹,大都是用秫秸秆截成子弹的长度,作为假子弹,塞满子弹袋。但官兵的战斗豪情是高涨的,我们摩拳擦掌,带着不怕牺牲和必胜的信心期待着战斗的打响。
一排负责端掉车站北面山上200米高处的一个碉堡,其中,一班和三班负责主攻,二班在侧面掩护和预备。
20日天刚擦黑,我们在排长的带领下,摸黑过河绕到车站背面的山上。没有山道,我们攀着山岩慢慢接近碉堡,手、脸和身上被荆棘划破也浑然不觉。我们在离碉堡几十米的树丛里隐蔽着,暑夜的热和蚊子,因为等待战斗的急切和紧张也都感觉不到了。只等一声号令,我们就冲向敌人的碉堡,把它炸个粉碎!
总攻的时间到了。数颗红色的信号弹划破天空,各个连队按照分工发起了进攻,一班的手榴弹朝着碉堡扔去,三班的机枪突突地开始了射击。我和战友们在侧面防守围堵,我也朝敌人扔出了手榴弹。
在高处的山上,可以看到日军的据点都是一片火光。有的鬼子被炸死在碉堡里,有的仓皇逃窜,我们乘胜追击,朝车站的营区跑去。
敌人躲进了营区的房间,战士们往窗户里扔手榴弹。有的房间打不开窗户,战士就爬上房顶,掀开瓦片投进去手榴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