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寻找方大曾——第一个报道卢沟桥事变的人
2015-08-30 17:34:4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方大曾1935年从绥东战地寄给母亲的照片


  如果方大曾还在世,应该已是百岁老人,但了解他的人至今仍称他“小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小方穿越炮火奔赴前线,成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位新闻记者。

    仅仅两个月之后,年仅25岁的他在河北战地失联。

    1999年,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意外地与小方的遗作结缘,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探寻,他循着方大曾的作品与足迹,追寻斯人,还原70年前小方笔下漫起硝烟的中国。

    一张传真

    开启16年的追寻

    作为抗战初期活跃在国内的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欧美许多报刊的供稿人,方大曾在抗战如火如荼、个人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神秘失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及其大师水准的作品,几乎完全沉入了历史的忘川。他的胞妹珍藏着哥哥留下的一千多张底片,在孤寂中默默守候……

    ——中国摄影出版社原副社长 陈申

    这是16年前中央电视台接到的一份传真,如今这张热敏纸上的字迹早已褪去,但冯雪松依旧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报纸堆里将它拾起时的心情。

    那是第一次,他读到了方大曾的名字。

    也许是出于一名纪录片工作者的直觉,冯雪松觉得,方大曾背后一定有值得探究和挖掘的历史风云。

    翻开厚厚的《中国摄影史》,有关方大曾的寻找开始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版的《美术生活》杂志刊出摄影记者方大曾(署名小方)拍摄的《抗战图存》和《卫国捐躯》两组照片。前者是记者在卢沟桥拍的中国第一批战况照片,共7幅,占了两版,特加英文说明;后者反映了北平各界慰问受伤将士的情况……”

    没有独立的篇章,也没有连贯的履历,更没有定论和结语,冯雪松发现在中国摄影史上,方大曾的名字只是零星地被记录于相关事件中。

    按照传真上留下的号码,冯雪松拨通了发信人陈申的电话。在中国摄影出版社的办公室里,两人一见如故。

    通过陈申的讲述,方大曾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1912年7月,方大曾出生于北京东城区的协和胡同,父亲在外交部工作,家境殷实,他从读小学时开始迷上了摄影。

    18岁,方大曾考入中法大学,在此之前,他发起并组织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

    毕业后,方大曾在天津的“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者,工作半径从天津延伸到唐山、北戴河、秦皇岛一带,他关注着动荡的时局,用手中的相机和笔记录时代。

    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时,方大曾到前线采访,活动于长城内外,从那时起,他所发的报道均署名“小方”。

    陈申告诉冯雪松,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至今保存着哥哥留下的近千张底片,他发来那份传真,就是想寻求合作,将这些底片出版成书。

    在陈申的引见下,冯雪松见到了方澄敏,那一年是1999年,85岁高龄的老人听到哥哥的名字,眼眶顿时湿润。

    记忆中,哥哥身材高大,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是露出纯真的光芒,他好像天天都是乐呵呵的,又好像从不知疲倦。

    方大曾很喜欢用小方这个名字,他曾说,“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有谦逊之意,“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每次离家去拍摄,他总是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就离开了。1935年,方大曾在报道绥东战争时照了一张头戴钢盔的照片寄回家中,上面写着:“母亲大人存念——儿小方摄于1935年冬时执行摄影工作。”

    一家人知道,从那时起,方大曾就决心献身于自己喜爱的新闻事业,而不管是在天涯海角了。

    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读到这段文字时,冯雪松已在北京图书馆过刊库的卷帙浩繁间“泡”了几个月,伴着纸张霉变的味道,他终于在1937年8月1日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上找到了第一篇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新闻通讯——《卢沟桥抗战记》。

    捧读这本早已发黄变脆的杂志,漫天战火和那个热血青年小方似乎又浮现在眼前: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家中得知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消息后,方大曾决定前往卢沟桥。7月10日早晨,他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带着简单的行李,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

    当时的北平已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许多京郊外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火,源源不断地涌向城里,战争已经离这座城市越来越近。

    方大曾在战地笔记里写道:“十日清晨,记者骑自行车前往卢沟桥……在丰台岔道口,我被几名日军截住,我身边的相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怀疑我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探,理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我递上一张名片,加之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

    城东门紧闭着,西门开了—半,方大曾抓紧时间拍照并了解战况。正午十分,他忽然听到了两个消息,一是大井村又被日军占领,二是日军有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桥进发。

    离开宛平城,方大曾登上了战火暂息的卢沟桥,一路向西往长辛店而去。望着桥两端随时可能重燃的战火,他不由得感叹:“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此时,卢沟桥西端的桥头已布满了我方军队的沙袋。方大曾被守军拦下,细细盘问,听说他是从北平来的,士兵们急切地问:“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方大曾告诉他们,非但没有撤退,还在增援之中。士兵们听后都极其愤恨。

    从卢沟桥到长辛店的五里路,是平汉铁路的要道,南下北上的列车因为战事全止于此。在一条街的尽头处,排列着众多阵亡的士兵尸体,当地老百姓告诉方大曾:直奉战争时,在长辛店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死那么多人。

    抵达长辛店后,方大曾才意识到自己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当他见到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官吉星文团长时,对方的手里正拿着一份电报,匆忙对方大曾说:“前方很紧,日本兵恐怕又有新的动作。你还回不回北平?”

    战事确实越发紧张了,在一座高坡上,方大曾看到了许多已经架设好的机关枪,路上的人都在往家跑。方大曾一心急着回去发稿,可卢沟桥是不可能再去了,他不得不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回去。

    就在方大曾离开长辛店后,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来,激烈的战争又开始了。

    离炮火近一些再近一些

    “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了比第一次战役的更大的损失,计两次战役死伤达二百三十名之多,而我军伤亡则为一百五十余人。二十九军在这次抗敌战争中,其悲壮热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在提笔写下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的日子里,方大曾度过了自己25岁的生日。

    在小方的笔下,战争的惨烈直刺心脾,即使70年过去了,仍然让人心有余悸,仿佛那一切就发生在眼前:

    “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及后援军赶到,始将铁桥再行夺回。一个伤兵告诉我:他在那天参加夺桥的战役,他冲到日军的战壕里,把一个敌人用刺刀扎死,没有急把刺刀拔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一个敌人把他左背刺伤,他就放弃了枪,右手从背上拔出大刀,立刻把刺他的那个敌人斩去半个头,并且接连着还杀伤两个敌人……”

    一边完成通讯,方大曾还一边抓紧时间冲扩、整理在战地拍摄的照片,《日军炮火下的宛平》《抗战图存》《为国捐躯》等专题摄影报道被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画报采用,这些照片也成了日军暴行的铁证。

    1937年7月28日清晨,再次奔赴卢沟桥时,方大曾已不再是孤身一人,与他同行的还有 《实报》 记者宋致泉,及《新闻报》记者陆诒。

    在50年后撰写回忆录时,陆诒仍清晰地记得方大曾当时的样子:“小方身上挎着架相机,头戴白色帆布帽,穿着白衬衣和黄短裤,足蹬跑鞋,年少、英俊,显得朝气蓬勃,精力充沛。”

    三人所坐的列车距离长辛店还有25里时,前线的炮声隐约传来,方大曾‘噌’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说:“听,老陆,这是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

    这一路,他再也坐不住了,隔了几分钟,又把陆诒拖到车窗旁边,手指青纱帐起的原野说:“你看,我们的军队正在向前线开拔!”

    下车后,方大曾决定一个人沿铁路徒步前进,他笑着对同仁们说:“我要去拍铁甲车在前线参战的镜头。”

    两小时后,他从卢沟桥前线回来,告诉陆诒他们:“铁甲车已经后撤了,我在前线为一个二十九军的青年战士照了相。这位战士只有16岁,高个儿,大眼睛,脸色红润。他身背大刀、步枪,手里拿了日本军官的指挥刀和望远镜,笑得嘴都合不拢呢。”

    此时,一颗炮弹突然在他们附近爆炸,方大曾却不屑一顾,接着说:“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那日下午,日军的飞机在长辛店上空投炸弹,并用机枪扫射,紧接着就开始了重炮轰击。此时的方大曾依旧在采访,与他同行的《实报》记者宋致泉后来回忆说:“炮声震耳欲聋,县府办事处的玻璃窗全都被震碎,长辛店对外联络的电话已无法接通。小方还跑在最前面,拍摄平汉铁路上的将士。”

    这就是方大曾,为了目击真实的战争,他不惜离炮火近一些再近一些,不到万不得已,绝不离开。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方大曾的足迹遍布长辛店、保定、石家庄、太原和大同,几乎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用文字和图片把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向世界传播。

    在业界,小方拍摄的战地影像和生动文字也引起了轰动,他成为了报道爱国救亡运动的名记者,曾一度与范长江齐名。

    永远的等待

    “我相信他不会有问题,因为他的机智,足以应付非常事变,他的才能也应该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多尽些力量。但是去年保定战争之后今天已经快一年了,我们还看不到我们这位硕壮身躯、红润面庞、头发带黄斯拉夫型的青年新闻战士!”

    (范长江《忆小方》)

    方大曾留下的底片,一直是方家最宝贵的东西,近千张底片被小心地存放在一个棕色的盒子里。

    1999年,去拜访方大曾妹妹时,冯雪松见到了那些由粉色纸袋精心包着的底片。阳光下,他小心翼翼地举起底片一张张端详,一刹那,仿佛开启了时光的潘多拉之盒,他看见了方大曾背着相机走过的一个个历史瞬间,也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真实的中国图景。

    从那一刻起,冯雪松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寻找并纪念消失的方大曾。

    他沿着方大曾的足迹,一路寻访,从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到蠡县……在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中,查阅每一处的地方志,寻觅、采访每一个可能与小方有关的人。

    在许多个梦中,冯雪松几乎就要触摸到真实的小方,但一伸手又觉得遥不可及。而在现实中,寻人不得、经费短缺、线索中断的种种困境,也令他在希望和失望中反复游走。

    每每感到失望时,冯雪松都会从小方留下的影像中汲取力量。那些黑白影像深深打动了他,也触动着他这一路采访过的许多人。

    小方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更是杰出的摄影家,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同时代摄影家们的唯美主义情调,他总是将镜头对准人力车夫、矿工、码头工人,以及那个时代被大多数人忽视的底层劳动者。他怀着悲悯为平凡的劳动者留下影像,也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中国留下珍贵的见证。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下一篇:回望血与火的十大战场
·方大曾的卢沟桥战事亲历记
·缅怀战地记者方大曾(散文)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孤胆抗日少年陈光璧 只身手刃四名日军宪兵
马本斋:“要跟着党抗战到底”
广西:“飞虎队”战机残骸展览馆在华南之巅猫儿山开
延安新风
许多女英雄齐把功劳建
九一八事变是偶发事件吗?
山区百姓支起八路军抗战的“灶”
抗日游击战略之确立
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从毛泽东致傅作义的一
八百壮士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