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革命历史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成为人民战争的强大后方,全国19个解放区中,冀鲁豫解放区人口达2000多万,占全国解放区的五分之一,面积12万平方公里,俗称最大的解放区。
冀鲁豫边区解放早、群众基础好,这里又是扼守华北的门户,是刘邓、陈粟大军战略进攻的踏板和重要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的行动中,沿黄群众积极伐树造船、勇当水手支援渡河。渡河战斗开始后,广大群众抬担架、救伤员支援大军。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聊城党和政府全面予以配合,刘、邓首长盛赞聊城军民“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莘县樱桃园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准备会议旧址的文物陈列,反映了刘邓大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强渡黄河波澜壮阔的的历史画卷。
翻开沉甸甸的历史资料,关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鲁豫边区群众“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上战场”,倾其所有,支援前线的记载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鲁西地区仅莘县一县就有4万多名青壮年参军,10余万民兵踊跃支前,3万余名莘县儿女为国捐躯。在长达3年的解放战争中,聊城各地先后掀起5次大参军运动,17万农民参加解放军。解放战争3年中,聊城支前民工、民兵先后参加战役、战斗20余次,出动担架10余万副,大小车40余万辆,民兵、民工200余万人次,牲畜100余万头。先后抽调3000余名干部北上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工作。解放战争中,全市有6325名党员、干部、翻身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全市在册的知名烈士4525名,战争中惨遭敌人杀害和间接伤亡百姓数十万人。
历史给人启迪,正是在党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鱼水关系,群众才成为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坚强靠山,这一点在当今中国,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