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仆后继护“宝书”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遭到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了。刘集村党支部也和全国许多党组织一样被迫转入了地下活动。为了对付敌人的搜捕,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指示,凡是有关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在处理这本《共产党宣言》时,刘良才犹豫了,他知道这是一本来之不易的好书,是对敌斗争的法宝,于是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将这本书悄悄地保存了下来。
靠这本大胡子书的指引,刘集村的共产党人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并继续组织革命斗争。1930年9月,为反抗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木器行当沉重的苛捐杂税,刘集村支部油印了300份传单,组织了500多名党员群众,拿着大刀,扛着红缨枪,拖着铁锨,像潮水般地涌向当时最大的集市韩桥庙会,砸毁了税收工具,拆了税收棚,赶跑了税收官吏。
农民的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锻炼培养了革命骨干,同时也极大鼓舞、教育了广大贫苦农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引起反动政府的不安,他们开始大肆搜捕和镇压共产党人。由于刘良才在数次革命斗争中身份已经暴露,国民党派人四处缉捕他,但在群众的保护下,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1931年春天,中共山东省委调刘良才前往潍县任县委书记。临行前,刘良才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并再三叮嘱,一定要好好保存。
随着形势的日趋恶化,广饶县的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估计到自己也有可能被敌人逮捕,便把这本书转交给了本村党员刘世厚。
就这样,刘世厚便成为了刘良才、刘考文之后《共产党宣言》的第三位保存者。
就在刘考文把书交给刘世厚不久,他就被捕入狱,全家被抄。一年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良才英勇就义。
刘世厚把这本书作为对战友的怀念,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和寄托,精心地收藏起来。他用油纸把书层层包好,然后装进竹筒内。有时把书埋在床底下,有时藏在屋顶的瓦块下……最后,他把书秘密地封到了屋子山墙的雀眼里面。敌人进行了无数次疯狂搜寻,这本《共产党宣言》在刘世厚的保存下安然无恙。
那时,刘集村因为革命活动频繁,被周围村庄称为“小莫斯科”,这就成了敌人的眼中钉。1941年1月18日夜里,日本鬼子和伪军共1000余人突然包围了刘集村,在敌人的暴行下,有83位老乡被杀害,500多间房屋被烧,酿成了闻名的“刘集惨案”。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看到村子里火光一片,不禁又想起了藏在房山墙雀眼里的那本《共产党宣言》,于是他又摸黑偷偷地潜回到村里,冒着呛人的烟雾和冲天的火光,从血雨腥风中抢救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实现了他对战友郑重的承诺,使这本《共产党宣言》又度过了一次浩劫。
为了更加保险,他又把这本《共产党宣言》埋到了地下,之后又在埋书的地方砌了一铺炕。这样,敌人就是再放火烧,也烧不到这本书了。
从那以后,刘集村的人们再也没有见过那本“大胡子”的书了,刘世厚就这样一直秘密地保存着这本《共产党宣言》。抗战胜利后,刘集一带虽然已成为解放区,但形势仍然很不安定,经常遭受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侵扰。在此情况下,刘世厚也不得不经常变换着藏匿的地点。
“宣言”精神励后人
据刘世厚的孙子——现任刘集村党支部书记的刘鸿业回忆,那时候他还小,只知道老家的一口柜子里藏着一些宝贝,但具体是什么一直不清楚。后来,他发现爷爷眯起昏花的双眼,穿针引线重新装订起来,然后用一块蓝布包袱把书包好,放进小漆匣,再装入一个大木箱子中。在随后的日子里,爷爷常常拿出“宝书”,仔细地欣赏。这成了爷爷的一种嗜好和享受。爷爷还经常嘱咐他说,这可是咱家的一件“宝贝”,只许看,不许动,我不在时更不许动。
1975年,在广饶县革命文物征集活动中,84岁高龄的刘世厚将保存了43年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恋恋不舍地献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随同捐赠的还有一些早期中共地方组织人员的书信、油印文件等。博物馆的同志拿出来一看,是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随后,将这本小册子带到上海去核实,最终确定这就是1920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第一个版本。该版本现在我国流传很少,目前只在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极少数地方收藏有这一版本。
如今,当我们再次来到刘集村党支部时,这里不仅完整地保存和复原了解放前的刘集村支部的原貌,还矗立着《共产党宣言》保存和捐献者刘世厚老人的石像。刘世厚老人已于1997年辞世,但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将与日月同辉,永放光彩。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许多年来,正是这本《共产党宣言》影响带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