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共产党宣言》先后共有5个中文译本,它们分别是1920年陈望道版本、1930年华岗版本、1938年成仿吾和徐冰版本、1942年博古版本以及1949年陈瘦石版本
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首版中文全译本
《共产党宣言》封面
几种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翻译本
文物搜集工作者在研究和整理时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不同的中文译本在翻译上有一些细微差别。
比如说文章的第一句,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出版的通行本翻译成“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成仿吾的译本是这样翻译的:“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的巨影”。而博古又是这样翻译的:“一个幽灵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的幽灵”。1948年《共产党宣言》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当时苏联曾经专门用中文印制了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又是这样翻译的:“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共产主义的怪影。”
许久以来,人们多认为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是1920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在谈到他的思想转变时,曾多次讲到他在1920年第二次旅居北京期间,阅读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本人也曾回忆说,该书是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
然而可惜的是,《共产党宣言》这本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革命文献,它的中文首译本在中国却迟迟没有找到。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身患绝症的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共产党宣言》一书的最初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的陈望道,总理热切地握住他的手询问说:“《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 “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陈望道看着总理那期待的目光,遗憾地摇了摇头。此后不久,周总理和陈望道便与世长辞了,此事遂成一件憾事。
然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共产党员,将一本小册子交给了广饶县博物馆。这本小册子正是周恩来总理提到的那本中文首译版的《共产党宣言》。
那么,这本被称为“国宝”级文物的《共产党宣言》,是怎样出现在山东农村?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曲折的历程呢?
“宝书”传到小乡村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山东省广饶县地处鲁北平原,历史悠久。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批热血知识青年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激发下,纷纷走出封建势力相对浓厚的农村,到城市中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经陈望道先生翻译后,在上海首次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长18厘米,宽12厘米,书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和“陈望道译”。全书共计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印刷及发行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
这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当时只印了1000册,如今留存下来的已经十分稀少。打开书,在第一页的右下角盖有方“葆臣”二字的朱红印痕,循着这个,我们去寻找这本书的流传的踪迹。
“葆臣”即张葆臣,江苏无锡人,1922年入团,后到济南从事青年运动,他是济南的早期共产党员之一。由于他当时所在的济南“道生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工作上的这一便利使张葆臣经常往返于上海和济南之间,这本书便由他从上海带到了济南。
此时,进步青年刘雨辉也走出大王镇来到济南,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这些共产党人经常在一块儿举行各种活动,张葆臣便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刘雨辉。刘雨辉在1926年回刘集村过春节时,又将这本《共产党宣言》和一些进步书刊带到了刘集村,交给了党支部书记刘良才。从此,这本《共产党宣言》便在广饶刘集这个偏僻的农村扎根、开花、结果,经历了不平凡的50个春秋。
刘集村党支部就是1925年在刘良才的家中秘密成立的,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按照“大胡子”说的去做
刘集村党支部成立后,支部书记刘良才经常在晚上召集党员们在煤油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其他文件,向党员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共产党宣言》成了刘良才等同志备课的好材料。
不久,他们又办起了农民夜校,没有多少文化的刘良才凭着自己朴素的理解,一面学习《共产党宣言》,一面把这些道理变成通俗易懂的乡村语言向农民传播。于是,刘良才也就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一位保存者。
那时大王镇的穷苦农民并不知道马克思是什么人,他们只看到书皮上马克思的胡须很浓密。刘良才在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时,经常举起这本《共产党宣言》,指着封面上的马克思像对大伙儿说:“这位大胡子就是马克思,我讲的那些理儿都是他在这本书里讲的。我们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他说的这些理儿去做。”大伙听得津津有味,深深地被感动了,纷纷说:“大胡子讲的理儿,是咱穷人的理儿,说到我们心上了。”“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准没错!”
从现存《共产党宣言》可以看出,由于这本书当年经常被翻阅,以至于在书的左下角留下了明显的指渍痕迹和破损。《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得最早、最广泛的一部宝书。它在大城市,在知识分子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像广饶藏本这样的传播情况,则是不多见的。
在刘良才领导的党支部的宣传鼓动下,这一星星之火,很快便从小小的刘集村燃遍了全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已建立起8个党支部,党员达70余人。党领导的贫民会会员发展到500多人,在它的周围团结着五六千农民兄弟。此外,还成立了青年团、少年队、工会等组织。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同时,广饶县委为建立一支由党领导的武装组织,部署基层党组织迅速成立了“拳房”,号召党团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参加拳房习枪练武,并迅速对全县党团组织进行了整顿和争取“红枪会”会员的多项工作,狠狠地打击了封建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