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已经94岁高龄的老人趁着初夏好天,在儿子周锦碚的陪同下,来到了老家,把回忆录部分手稿送给村里,希望老家的后人能记取历史,珍惜和平。此后老人前往宜兴朋友家,本想要到南京来看看。但是老人突发疾病,紧急回上海入院治疗,之后8月19日在医院去世。
父亲的离去,令一家人十分难过。今年9月25日,十分思念父亲的周锦碚和妹妹一家决定沿着当年的足迹去南京寻访父亲生活过的地方。当知道鼓楼医院还在,当天下午5:30左右,他们带着父亲的回忆录—— 一本大页面的打印稿,进入了这家医院的行政楼。
接待他们的是医院行政办的伊澎。伊澎在翻开这本回忆录后,看到回忆录第三章节,标题就是“鼓楼医院”。描述的是周纪穆作为一名内科医生,从1937年12月12日晚来到南京鼓楼医院,在此协助五名外籍医生救治难民和伤员,一共144天的经历。翔实的记载,就是一本生动的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她立即将这本稿件送到院长丁义涛手里。丁院长仔细阅读后,在第二天亲自接待周锦碚他们参观医院的纪念馆。
在参观中,周锦碚告诉丁院长他父亲的亲历。丁院长也告诉他鼓楼医院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经常有人来此参观,只是可佐证当时的资料和实物不多。
为此,周锦碚回家和还健在的母亲商量,决定将老人的手稿和一些遗物捐赠给医院,包括在南京时用过的血压计,还有珍藏的病理切片资料等等。周锦碚说,捐赠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一个未了的心愿。周锦碚说,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到鼓楼医院,说这座安全区的医院是唯一能救治中国难民的战火中的“绿洲”,而在医院的144天,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却的记忆。
老人记忆力很好,手稿翔实、真实
收到捐赠后,鼓楼医院的丁院长随即将周纪穆老人的回忆录中描述的医院状况,与威尔逊医生当时留下的日记相比较,基本吻合。“说明老人的记忆力非常好。”丁义涛和周锦碚说。而其中描述的仅有5名外籍医生也与史料相吻合。老人捐赠的血压计,是上世纪初美国产的,到现在还能用,也和医院收藏的相关物品相似。鼓楼医院丁义涛院长告诉周锦碚,在医院收藏的史料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外籍医生的,还没有中国医生参与救治的史料。
随后,南京媒体就此事采访大屠杀历史研究专家张连红,张连红称目前史料对于鼓楼医院的记载中,确实还没有关于中国医生参与救治的记录,而周纪穆提供的手稿中的部分内容,填补了这段空白。周纪穆也成了有史料记载的,南京大屠杀期间在该院参与救治的唯一的中国医生。而过去对于鼓楼医院的这一段历史,都是以西方人士的眼光描述的,而周纪穆医生作为一名中国医生,作为日军暴行的亲身经历者,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回忆,其回忆录本身就是对威尔逊日记等当时留存下来的史料进行补充,相互印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周纪穆医生的回忆录非常有历史价值。
对于父亲留下的这份珍贵的回忆,周家人目前正计划回老家收集部分老照片,收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照片后,委托出版社公开出版,“让更多的中国人记住这段历史, 记住国耻,这是父亲最后的心愿。我们只有记住落后就要挨打,才会真正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周锦碚说。
<<<回忆录摘录
12月13日,日本军队已完全占领南京。南京的四所红十字医院有三所已落入日本人手中,只有鼓楼医院在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控制之下,成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唯一能救治中国难民的战火中的绿洲。
威尔逊医生出任院长,两位中国牧师王志诚、卢希贤分别任行政助理和总务,我任医疗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