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罹难71周年祭日。记者一早接到了从上海打来的电话,是去年年底采访过的诸暨籍老乡、上海市最后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周纪穆老人的儿子周锦碚。他告诉记者:“我们本月7日去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这就是大屠杀时爸爸工作了144天的那家难民医院,我们把爸爸生前撰写的亲历南京大屠杀的手稿捐赠给了它。”
此前,老人亲历大屠杀的回忆录手稿部分留在了老家安华丰江周村。周锦碚称:“把自己亲历南京大屠杀的手稿送给老家和鼓楼医院,这是我们老爸的心愿。因为他希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教育后代保卫世界和平。”
热血青年亲历南京大屠杀,避难进了医院
周纪穆生于1916年,是我市安华丰江周村。17岁时为生活所迫,只身来到了杭州民生制药厂做学徒。1933年,他考入了杭州医专专心学医,期盼自己以后可以为天下穷人看病。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有着报国大志的周纪穆,未通报家人,就积极鼓动同宿舍几个同学和他一起去投军。同年初秋,投奔到在南京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任副总队长的诸暨老乡周振强门下。在周的安排下进入了原教导中队卫生分队,周纪穆任队长。
此后,他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在战争中抢救伤员。12月12日晚,南京守军溃逃时,还在救护站守护的周纪穆和同伴们扮成难民逃进了鼓楼方向的难民营,在凌晨进入了鼓楼医院。鼓楼医院是几个外国人建立在安全区内的教会医院,医院的鲍贝·威尔逊医生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同意把他们留在医院,充当医护工作人员,老人因此幸运地躲过了日本人的屠刀。
从此,周纪穆在这里紧张工作了144天,亲眼看见被日军伤害的一个个同胞各种惨象,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
尘封69年后老人“开口”说话,只为还原历史
对于自己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这段历史,周纪穆医生之前沉默了69年,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是很了解。2004年的5月,周纪穆去南京探亲,期间他突然提出要去看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纪念馆里,他沉默了良久,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那次,在纪念馆幸存者名单上,他第一次登记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因此也成为在上海的唯一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此后,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媒体开始采访这位老人,他亲历南京大屠杀的经历才见诸媒体。
周锦碚说,父亲曾对他们子女说,原本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世事沧桑,他也不愿意多说。但是他想,这批亲眼见证历史的人已所剩无几,他还能活几年?他有责任把这段亲身经历告诉世人。告诉后人当年国民遇难的情况,和一心抗战要把侵略者赶出国门的坚定决心,还有我们民族的气节!此后,老人撰写了一篇《亲历南京大屠杀》送给纪念馆。
2006年,美国导演、纪录片大师比尔·古登泰戈有意把华裔作家张纯如的遗作《南京浩劫》改编成纪录片《南京》,拍摄前找到周纪穆医生,请他参与。“当时父亲已经90岁,在录制的四个小时过程中,思维清晰,讲述一气呵成。” 周锦碚回忆说。
此后,老人表示,要趁自己的记忆力尚可,想要把在南京的那一段经历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他亲自拟提纲,每天想起什么来,就用随身的小本子记录下来,然后由女婿整理并打印。经过反复的修改,直到去年8月份,第一稿才出来,他又反反复复地修改了十几稿,终于今年2月份成稿。书稿名为《风雨九十载》,分为八个章节,其中第三章《保卫南京》和第四章《鼓楼医院》就记录着南京沦陷的那段历史。
感念父亲赴宁寻访鼓楼医院,捐出珍贵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