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昌写下的人生传记
曾参加过抗日远征军的抗战老兵王世昌昨因病逝世,享年88岁
为人正直王小娃捉贼留故事
昨日下午4点过,成都二仙桥南一路11号大院里已经搭起了灵堂。前来悼念的人都默然无语,安静的给老人上完一炷香,再到他家中去安慰他的老伴高桂芳。“他这一辈子艰难坎坷,全凭着他的聪明睿智、自强不息,闯过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卧室里,高婆婆望着当年新婚照片里与她肩并肩的小伙子,给我们叨起了王世昌的往事。
王世昌原名黄正全,出生在成都苏坡桥。黄家的上辈中有人是军阀副官,在当地曾是有权有势的人家。1928年至1933年,黄家遭遇变故,刚满13岁的王世昌父母相继去世,他被抱给舅妈收养。这时起,王世昌开始自力更生做起了小生意,夏天到街巷口去叫卖甜玉米,冬天挑着担子去卖粽子。不久,亲戚介绍他到东街一家赌场打杂,由于他做人踏实、勤快,大家都喜欢他,都要他守夜。赌场附近有个“麻脸”身材魁伟,平时在赌场的杂货铺拿东西没人敢说他。有一天早上,他在赌场里买了烟离开后,王世昌发现肥皂少了一块。“肯定是他顺手牵羊偷了我的肥皂!”王世昌跑过街在面馆抓起一把菜刀,追上去扭住他,大喊抓贼。王小娃捉贼的故事一传开,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立志当兵赴印度艰苦抗战5年
1934年王世昌14岁多点,还是娃娃脸,就被抓壮丁到川军当了守卫城防兵。当时流传一句话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可王世昌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当兵就要当个好兵。1939年,王世昌所在的部队开到巴中,那里正闹粮荒,运粮木船经常被抢,城里的民众买不到米吃。当时任班长的王世昌一个人跑到商会去洽谈运粮之事,并暗找4个班长,从上游广元一带押运回两船大米,解决了当地乏粮的燃眉之急。
抗战期间,王世昌经常看报关心时局,国家号召10万知识青年爱国志士从军,顿时掀起一股弃笔从戎热潮。“我这个不才的小子也被感动,自感枉穿军装数年。”王世昌鼓起七尺男儿当爱国的热情和勇气,立即决定上前线打鬼子。几天后,他就和要好的朋友跑到昆明,随机械化部队乘坐美军运输机直飞印度。到达印度后,他被分到战车七营三连,每天晚上打着手电筒认真记录驾驶笔记,15天就把24个教练场过完,拿到了最高级别的驾照。凭着精湛的驾驶技术,在中缅公路通车后,他安全带领所在营的车队回国。
书写传记为子女留下最大财富
1951年,王世昌从部队退了下来,工作暂时没有着落,感觉内心空荡荡的。一天,他看到会计班在招生,就去报名读了会计。两期后,他又考上了贵州大学贸易专科,毕业后分回到省粮食厅工作到退休。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一直要求他们要助人为乐、公平正直。2004年腊月里,他满84岁生日时,后辈提议他将家谱和生平故事写出来,他当即爽快答应。两年里,他埋头伏案,以摆龙门阵的形式,把他记得起的家事和个人人生历程、曾经历过的生死之战、所有的蹉跎岁月和心酸浪漫一笔笔地写了出来。
今年10月,王老的大女儿王丽萍将20多万字的手稿整理成《我一生的历程》,做了13册分送给亲人。在这本王老的家书传记前言中,王丽萍写道:“父亲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一家带来多少财富,但我们仍感到温馨和幸福。”她说,父亲的品质以及为人对他们影响深远,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财富。记者童星燕摄影杨涛报料人:高先生线索奖:100元
13岁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就被抓壮丁去顶替别人当兵。19岁,他怀着一腔热血,飞赴印度参加抗日远征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国。昨日上午,历尽数载跌宕人生,88岁高龄的王世昌在家中平静地阖上了双眼。当翻开他在84岁高龄开笔写下的20多万字回忆录时,这位老人峥嵘传奇的一生又再现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