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左)与马兰村的乡亲们亲切交谈。
■新闻提示
邓小岚,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邓拓(马南邨)之女,自从1997年再次踏上阜平山区以来,便频频造访老区,在追寻父亲走过的道路时,她更想为当地老百姓做一点事情。近十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靠退休金生活的她,为马兰村捐建小学,为麻棚村捐建村委会,给山村的孩子们送去了小提琴、手风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邓小岚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仍是:“我的力量有限,能做一点是一点,老区经济上去了我们就安心了。”
■声声乳名让她落泪
1943年底,刚过而立之年的邓拓与丁一岚伉俪在一次部队突围的途中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邓小岚。“我是在阜平县易家庄出生的,寄养在老乡家里,后来转到了麻棚村和马兰村,在那里待到3岁。”
邓小岚自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一家化工厂当工人,一直到1995年才落实政策回到北京。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邓小虹第一次回阜平看望乡亲。虽然50多年过去了,当地老百姓仍能清晰地唤出她的乳名,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让邓小岚泪流满面。
“当时只请了两天假,在阜平没多停留,一天多的走马观花,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很艰难,回来后我就想怎么帮帮那里的百姓。”邓小岚帮助老区乡亲的想法,也得到爱人刘青岗的支持,但因为工作原因却迟迟不能落实,这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酝酿帮助老区乡亲
退休后,2002年,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村。5年过去这个荒僻的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落后的教育,简单的吃食。
“这是我国第一部‘毛选’诞生的地方啊!这里曾是《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啊!这里的人民曾经为了报社牺牲了19个鲜活的生命啊!……”短暂的山居生活里,遥想着父辈的磨难,邓小岚在叶落归根之感中酝酿着什么,“阜平马兰村是我国新闻史上不能忘却的一个亮点,完全可以搞红色旅游嘛。可跟人家别的地方比起来,我们这里还不行,我心里很着急!我现在一年的退休金3万元,我花一万元就够了,那两万元我会用来给老乡们干点事情。”
2003年,马兰村的一个小伙子在北京一个工地打工时不幸身亡。邓小岚知道后,马上动员家里人帮着办这个事情,让马兰人再次感到,“小岚是我们自家人!”村民们每每提起邓小岚来,总会一脸钦敬。
■建学校,推广新厕所
马兰村的白玉从的父亲是邓拓的老朋友,邓小岚前几次到马兰,都住在这位姐姐家。白玉从告诉记者,2004年,村里小学的校舍坏了,邓小岚听说后,动员同是工薪阶层的弟弟妹妹,凑齐了4万多工程款,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从校舍到厕所,都是邓小岚设计的。”对此,邓小岚却说:“哈哈,我喜欢设计、画图。”提到这些,60多岁的邓小岚像个孩子一样兴奋。
看到邓小岚设计的房子挺好,白玉从的邻居、一个学校的老师在盖新房的时候,也征求邓小岚意见。邓小岚给这家做了让村里人耳目一新的房间设计。其中,水冲式卫生间的设计让那家很感奇怪,“厕所在屋里,那不是很臭吗?”邓小岚就给他们讲了水冲厕所的好处,这家真就采纳了。为了推广水冲厕所,邓小岚给村民发传单,还鼓励白姐姐家改进厕所做表率。
马兰东边有个百来户的小村麻棚村。2005年,村里要盖新村委会,在马兰村的邓小岚知道了,来到麻棚村,半开玩笑地说:“只要你们在村里推广新式厕所,我就给你们集资1万元。”结果,新村委会真就把山民使用多年的粪坑式厕所改为水冲式,邓小岚果然兑现诺言,拿来了1万元。离马兰村十几里外的岔河小学是这一带规模较大的小学,邓小岚说服一个朋友,给这个学校捐资4万元改建校舍。
在邓小岚的提倡下,水冲厕所的概念在山村蔚然成风。但邓小岚考虑的,不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