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人物>>正文
记住他们的故事,记住他们的脸——寻访宿迁一百八十位抗战老兵的烽火故事
2017-10-09 16:23:09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园园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葛聿品一家三兄弟去打鬼子,只有他看到了胜利。

韩兆金十五岁参加新四军,当上侦察兵。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人民的伟大胜利由战士的巨大牺牲奠基。宿迁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十九个主要根据地之一。数以万计的宿迁子弟参军打鬼子,许多人忠骨埋青山。自2015年起,我参与宿迁晚报的抗战老兵寻访小组,采访了180位老兵,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

    为国仇家恨,十四五岁上战场

    我们采访的老兵,平均年龄89岁。70多年前,他们还是十四五岁的乡村少年,大多不识字,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们懂得,决不能做亡国奴。

    1942年,葛聿品14岁,大哥葛聿祥、堂哥葛聿俊参加了彭雪枫师长的队伍,葛聿品也要从军。第一次报名因年纪小没成功,他不甘心,经常给新四军传递日军据点的情报。第二年再报名,成功了。不久,他夜间行军抬重机枪摔断了腿,不能上阵打仗,改做地下联络员,负责泗洪、宿迁、新沂等根据地之间的联络工作。“为了送信,我惯常一夜来回跑几十里地。日本兵封村,动不动上家里抓共产党,我家因为出了当兵的,房子被烧了三次。”

    敌后斗争条件艰苦,组织上给葛聿品配了把土枪,他因此有了个绰号“土机枪”。葛聿品身上挎的弹夹是用高粱秆撑起来的,只有十来发子弹,不到关键时刻不舍得用。抗战胜利前夕,葛聿品带着游击队赶往新安镇执行任务,在一片林地遭遇一队日军,鬼子机枪大炮火力全开,葛聿品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子弹打完了,刀也砍豁口了,我们才突围。出去时几十个人,一晚上就剩下十几个,太惨了!”老人用双手捂住了脸。

    采访中,老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家兄弟三人去打鬼子,只活我一人!”

    也是在1943年,也是在15岁,韩兆金参加新四军。

    韩兆金幼时,父母在苏州工作,他在宿迁老家读私塾。1942年前后,日军在苏州、上海一带狂轰滥炸,韩兆金的父母失业了,只得回老家,可日军的铁蹄已经踏上这片土地。一家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搭个窝棚住,没有吃食,“最后,把我的小妹妹卖了,换了两斗粮食……”韩兆金老人痛哭失声。

    韩兆金有文化,头脑活络,上级安排他做侦察兵,以孩子的身份做掩护,往来各乡镇,搜集日军据点的情报。

    1943年下半年的一天,韩兆金拎着一篮花生,在一个叫“叶桥”的地方叫卖,忽然看到当地一个臭名昭著的汉奸。“这人平时不在家,组织上早就想抓他,一直没机会,当时我就想这次绝对不能让他跑了。”他立即向上级汇报,同时严密监视汉奸动向。韩兆金和另外两名战友在他家外埋伏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夜里,那汉奸出来上厕所,韩兆金和战友悄无声息地摸到他身后,没费一枪一弹将他抓获。

    说起与日军、汉奸周旋的故事,韩兆金时时提起战友的名字,无限感慨:“我这些好战友都牺牲了,我一次次死里逃生,替他们看到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郭孝云,原籍安徽,二十多岁离家打鬼子,之后参加解放战争。胜利后,他带着军功章回老家,父母都不在了。“我离家那天,父母挥着手,叮嘱我早点回来,我不敢回头……我真后悔当时没多看一眼。”说到这里,老人嚎啕大哭。他的子女说,父亲落户宿迁以后再没回过安徽,每到过年都会朝着家乡的方向磕三个头。

    不识得家人,却不会忘记抗战

    有人说,时间可以抹去一切。但老兵的抗战记忆不会抹去,即使连家人都不认识了,也不会忘记民族的苦难和热血的青春。

    因为病痛,90岁的徐光彩记忆力衰退,常常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连儿子都不认识,但他记得:“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

    我们去时,徐光彩正坐在屋檐下,仰望着从檐上漏下的阳光,一声不吭。“前几年,他身体还不错,哪知今年突然糊涂了,走路都跌跌撞撞的!”徐光彩62岁的儿子徐乃会说。

    这样的老人还能给我们讲述什么?

    “您打过日本鬼子吗?”当我第四次大声重复这句话时,徐光彩的眼睛忽然转动了一下,他大声说:“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然后又陷入沉默。

    “您在哪里打过仗?”“打仗怕不怕?”“打仗受过伤吗?”我反复提问,果然,“打仗”这个词帮他在混沌中找到了记忆的头绪。

    “我父亲去世得早,娘几个靠要饭活命,我去当兵有吃的。”1944年,徐光彩参加了新四军,到山东一带打日本兵。他是炮兵,当过班长,用的是“六〇炮”,老人做了一个炮弹上膛的动作。“在济南那次打得最惨。那是6月里,小鬼子把我们困在一个山头整整一个月,天天下雨,一个月没吃过粮食,全靠吃山上的树皮树叶、野果子。”这一仗只有三成战士突围。

    徐光彩后来的讲述几乎全是碎片:“每天都行军,一夜要跑一百里地!”“我们武器不如人,要打游击战”“冬天太冷了,手脚都长冻疮”……

    当我们起身要离开时,他又大声说:“我叫徐光彩,1944年的兵!”

    今年94岁的王启,是唯一一个采访中没说过一句话的老兵。长期战斗给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创伤,1952年,王启离开部队,回到宿迁。

    王启的儿子王克德告诉我们,父亲识字,在部队先是做文化工作,参加过大大小小上百场战斗。王克德说,父亲精神正常时,会讲抗战,会唱国际歌,会讲牺牲的战友,比如“日军经常狂轰滥炸,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父亲精神出问题时,要到扬州的复原军人疗养院进行康复治疗。王克德说,先是爷爷送父亲去,他14岁时接替爷爷,带着父亲去扬州看病。

    采访中,王克德将抗战纪念章拿出来给大家看,原先对周边环境很漠然的王启一反常态,在之后的采访中始终专注于纪念章——或是仔细擦拭,或是挂在胸前,或是装进口袋里……

    老兵们已届耄耋之年,又有健康问题,采访很困难,但总有一些关键词宛如钥匙,能够打开他们的记忆之门。

    “嘀嘀哒哒嘀嘀……嘀嘀哒哒嘀嘀……嘀嘀哒哒嘀嘀……”许庭柱听力极差,他的家人告诉我,他曾是一名司号员,我就大声哼了一段冲锋号,老人马上反应过来,说:“这是冲锋号,我以前吹这个号最多。”

    1943年7月,15岁的许庭柱,背着母亲,拿上两张煎饼,离开老家皂河镇,去找新四军。他先是参加了区里的独立团,部队安排他当司号员,送他到安徽灵璧学吹号6个月,后来编入新四军。“我是六师一旅四十八团三营十连的。”90岁的许庭柱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部队的番号。

    去年4月,我们去采访94岁的牛玉阳。那时,他已经卧床两年多,家人说老人也许过不了那个夏天。

    满屋药味,一张矮床上,牛玉阳躺在外侧,92岁的老伴躺在里侧,两位重病老人都几乎不能说话。

    在床边,我们和牛玉阳的大儿子聊了起来。当提到“打鬼子”等字眼时,我们注意到老人很想说话,同事试着问:“爷爷,您打过日本鬼子没?”“打过……”他说,还做了一个打枪的动作。老人声音很小,枯瘦的双手,动作幅度也很小……

    一生追求信仰,不害怕不后悔

    老兵们出生入死,是奔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谋幸福的信仰,这信仰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从未淡化。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这铿锵激昂的歌曲,是91岁、75年党龄的老兵戴大桃在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九十四岁的李敏唱着抗联军歌传承抗联精神——最欣慰的是“十四年抗战”写进教科书
·下一篇:永远的红军
·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一段传奇
·危春勇:追寻烽火路 放歌红土地——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在江西抚州采风并演出(组图)
·特稿:追寻烽火路 放歌红土地——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在江西抚州采风并演出(组图)
·河南工业大学“缅怀抗战情,熔铸民族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烽火卢沟桥(组图)
·红军家书见证烽火岁月
·21个月写了12封家书——左权:烽火里的家国情怀
·《宜章红色记忆》:智取宜章,点燃湘南起义烽火
·向显桃、孙明汉:《抗战日报》:抗日烽火中沅陵复刊(组图)
·特稿:《抗战日报》:抗日烽火中沅陵复刊(组图)
·青州市又一红色著作《云门抗日烽火》将出版发行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红网主办第二十一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
中红网主办第21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会由吴
江山、杨建国、布铁威:中红网主办第21场毛主席身边
特稿:中红网主办第21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
特稿:中红网主办第21场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系列座谈
周恩来故居喜获珍贵周家资料(组图)
青春跟党走 砥砺奋进“120”(组图)
“人民军队忠于党,铁军热血铸军魂”——北京新四军
赵朋洋:“人民军队忠于党,铁军热血铸军魂”——北
特稿:“人民军队忠于党,铁军热血铸军魂”——北京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