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日报》社旧址
沅陵发现的《抗战日报》原版
在湖南沅陵县城有一座民房仍保持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貌,那就是在抗日烽火中湖南抗战的一面旗织——《抗战日报》的旧址。
《抗战日报》社旧址位于沅陵县城沅水边半山坡上一处狭窄老巷内,距龙兴寺仅与火神巷一巷之隔的马坊界5号民宅,这是一座两层楼的木板屋,系经典的民国时期民居院落。
这座老旧的青瓦单檐民居院落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岁月的侵蚀使这栋不起眼的民国木构建筑上留下斑斑痕迹。土墙围住的小院前,石砌门楼中有一厚重木门。门内有一约10平米的天井,里面则是两层楼木板屋。当年,田汉、廖沫沙、周立波、欧阳山、草民、沈绥南等文坛骁将都曾在此工作和居住过,吹响过震撼全国的抗战号角。
这座小院落中间堂屋是曾经是周立波等编辑们办公的地方,田汉和母亲住宿办公则在右边的两间房子,左边两间则是廖沫沙住宿办公的地方,工人们睡在二楼的阁楼上,房子小不够住,有时候工作人员就在地上打通铺。屋子后面的山坡上原有几间茅屋是印刷厂,《抗战日报》源源不断的从这里发出。
《抗战日报》创刊于1938年1月28日,是由田汉、廖沫沙与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同志商量后,在长沙创办的。《抗战日报》每日一张,报纸为四开版,报头“抗战日报”四个字横列。版面是:第一版登重要的文章和抗战的要文;第二、第三版登抗战的宣传文章;第四版登国际新闻。正文用新五号字排版。总编辑:田汉、廖沫沙。在抗战时期,受到读者的欢迎。7月,长沙遭到敌人的大轰炸,国民党准备放火烧长沙,在人心慌乱中,《抗战日报》被迫休刊。
1938年10月,周恩来同志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指示廖沫沙,周立波,欧阳山,草明去沅陵办《抗战日报》。周恩来同志很关心少数民族,他觉得沅陵比较闭塞,又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必要派一批文化人去开展文化工作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定派廖沫沙等人去办报。
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后,廖沫沙,周立波等人随抗战日报社去沅陵,是搭大卡车去的,车子上装有铁床和部分印刷工具。那时廖沫沙把机子从长沙运到益阳就运不动了,周立波就打电报找周恩来,周恩来同志指派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派车子,才将机子运到沅江。《抗战日报》的工作人员,把印刷机和铅字载上木船,沿洞庭湖,溯沅江而上,搬到湘西的沅陵。
当时,沅陵已定为湖南临时省会,不少机关、团体、学校、工厂以及大批难民涌向沅陵。就在1938年11月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抗战日报》又在沅陵复刊。《抗战日报》复刊出版后,继续扛起救亡的大旗,在沅陵刮起了热血抗日的舆论旋风,尽管受到一些阻力,但大家办报的热情始终有增无减。
1938~1939年,中共湘西工委、中共沅陵县委在沅陵开展革命活动。周立波同时兼任中共沅陵县委宣传部长兼管统战工作。周立波常鼓励大家说:“《抗战日报》是奉了周恩来同志指示,从长沙迁到沅陵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为重要的,它是共产党团结广大民众,坚持抗战的一个窗口,它多存在一天,就多在湘西播洒一片抗战救亡的种子。”
地下党组织积极支持《抗战日报》的一切工作,中共湘西工委书记梁春阳兼任报社的记者,还有一大批地下党员积极为报纸撰稿和义务发行。
1939年6月,薛岳接替张治中掌管湖南后,形势更趋恶化,国民党反动势力对《抗战日报》虎视眈眈。6月15日,《抗战日报》发表一篇杂文,写道:“天气炎热,蚊子、臭虫扰人,我睡不久了。”这是一种隐语,暗示报纸会封闭。不久,《抗战日报》就被迫停刊了。
《抗战日报》从创刊到停刊,前后不到两年,但是它像一颗启明星照亮了抗战的道路,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唤醒人民起来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宣传抗日的一面旗帜”。
《抗战日报》在沅陵出刊发行虽只有半年时间再次被迫停刊,尽管存在时间短暂,但这份报纸在宣传积极抗日思想、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战史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