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贵近照。张骏 摄
98岁的洪明贵面容清癯、精神矍铄,这位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的小“看护”,而今已近期颐之年,是健在的在沪安养的老红军中最年长的一位。
在位于南昌路的家里,洪明贵对记者讲起当年长征的经历和25军的战斗,依然思路清晰。讲到战斗大获全胜,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讲到尊敬的首长在战斗中牺牲,老人依然悲愤交加。80年过去,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依然珍藏在他心中,从未淡忘。他说,经过长征的严峻考验,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念,信仰就是在艰苦磨砺中诞生的。
从为了吃饭到为了信仰
80年前的事,对洪明贵来说,好似就在眼前。
洪明贵1918年7月8日出生在安徽六安江家店乡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父亲去世,家里生计困难,母亲给人当保姆,姐姐做了童养媳,年幼的洪明贵帮人家放牛。
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红25军的发源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在皖西也燃烧起来。1929年,党领导六安人民成立农民赤卫队,举行武装起义。洪明贵家里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房屋。
“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洪明贵至今记得,家里人那种自心底里发出的舒展的笑颜。那时,他心里就有了一种最朴实的想法:跟着共产党,才有好生活。那年他参加了儿童团,当了儿童团团长。当地苏维埃政府又建起了小学,洪明贵第一次走进了课堂,第一次认识了黑板上“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这几个影响他一生的大字。
1931年7月,红25军73师来到了洪明贵的家乡。年仅13岁的洪明贵毅然参加了红军,自此红军队伍里又多了一名“红小鬼”。“最初,跟随红军是因为有饭吃,慢慢地,看着不断在清剿中牺牲的战友,我开始明白,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崇高的理想:推翻旧社会,解放全中国,让全国的劳苦大众有田种、有饭吃,并且要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1932年,洪明贵参加了共青团,宣誓信仰党、信仰共产主义。
1934年11月,红25军主力部队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洪明贵离开家乡,跟随部队长征,一路艰难险阻。“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的饮食、过冬棉衣、弹药供应都很困难。”洪明贵说,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红25军在长征途中打了上百次战斗。
长征中更加坚定信念
洪明贵的红色记忆里,始终忘不了三位影响他一生的英雄和导师:徐海东、吴焕先、钱信忠。
红25军3000多名将士在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下,扛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长征路,当时15岁的洪明贵是红25军医院看护。红25军通过平汉铁路进入河南桐柏山区,又跳出包围圈挺进伏牛山区,当途经河南方成县时,突遇寒流。
那是“小看护”洪明贵经历的最冷的一个冬天。北风刺骨、雨雪交加,战士们衣衫单薄,草鞋被烂泥粘掉,只得赤脚行军;干粮袋冻得没法解开,空着肚子令人全身发软。这时,前方敌军两翼包抄,将士们被包围了,一群年轻的躯体在敌人的扫射中倒下。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赶到前头,抽出一把大刀,大吼一声:“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共产党员跟我来!”吴焕先带着两个班与敌人搏斗。激战之际,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续部队赶到,一番恶战,打退了敌人。天黑了,饥寒交迫的“小看护”洪明贵刚躲进老乡的屋檐下,就被医院院长钱信忠拽出来,跟上部队,连夜突出包围圈继续赶路。“一旦天亮后敌人反扑,后果不堪设想”。
在长征途中,特别是经过庾家河战斗,他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那是一场恶战。红25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和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敌人数倍于我,战斗非常惨烈,徐海东严重受伤,一颗子弹从他的左耳根穿入,右眼部穿出,当他被抢救队抬下来的时候,已经昏死过去;程子华军长被炸弹炸烂了双手,血肉模糊……洪明贵等为他们敷药、包扎。在两位正、副军长相继负伤的情况下,吴焕先政委指挥部队英勇反击,殊死奋战,接连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理想信念永远不能丢
“我对党的信仰,经过长征的严峻考验,更加坚定。”洪明贵说,这份信念使他能做到不怕苦、不怕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