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人物>>正文
那些为“慰安妇”幸存者正名的人们
2014-07-14 17:49:3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记者 邵长春 实习生 周川又 特约记者 黄青文 通讯员 张劝劝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2005年,陈厚志陪同陈金玉(已故)从美兰机场乘坐飞机赴北京,准备向来自中日韩的青少年及教师控诉日本侵华暴行。 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2005年,黄一鸣在澄迈采访蔡爱花。

    在国内, “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的问题虽一直为公众所知,但其关注度始终是不冷不热,海南“慰安妇”幸存者更是长期得不到关注,甚至顶着“日本娘”的污名,

    然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始终有这么一群人关注这个群体,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或文字,或影像,或慈善,将她们的故事和声音记录下来,传达给全社会。

    张应勇和陈厚志: 海南“慰安妇”事件最早记录者

    张应勇原为保亭政协文史办工作人员,1996年他写了篇小说发表在《保亭文史》上,故事的原型就是当地广为流传的“日本娘”。没想到这篇发表在内部交流读物上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一位日本留学生的注意。他不仅请张应勇带他去见故事中的原型,还向这些老人下跪,送上慰问金。这些被称作“日本娘”的老人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往事,张应勇决心要搞个明白。

    但这项工作却绝非易事,张应勇长于文字,对摄影并不熟悉;而黎族分几大方言区,有的方言他听不懂,给调查工作带来重重困难。况且这一年他已经57岁了,身体并不太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应勇结识了热爱摄影的农场青年陈厚志,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和自己合作展开调查,并还特地交了底,“这种事从来没人碰过,又牵扯到历史问题,如果不愿意做也不勉强。”但陈厚志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从此开始了两人合作为海南岛“慰安妇”受害者正名之路。

    张应勇当时主要负责南林乡等杞方言区的调查,陈厚志则主要在赛方言区,张应勇负责调查和文字整理,陈厚志则帮忙拍照片和做翻译工作,由于受害者多数住在偏僻乡村,有的更是离群索居。要找到她们已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受害者都不愿回忆当年的惨痛经历。于是,他们一次次登门,用诚意和耐心感动老人,终于,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此后,这些调查取证的资料和照片被整理出来,正是通过这些资料,让人们最早了解到了中国海南岛“慰安妇”事件受害者,社会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日本娘”的污名才从她们头上洗去。

    1997年,“慰安妇”事件有了新的转机,以北京的康健律师为代表的中日律师团来琼就海南“慰安妇”问题调查取证。张应勇和陈厚志义务协助中日律师调查取证,希望通过诉讼的方式,帮受害者们讨回公道。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学者、记者也都更多地关注起海南“慰安妇”。

    2001年7月,黄有良、陈亚扁等8名中国海南岛“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向日本政府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公开道歉,并给予相应赔偿。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多的漫长诉讼之路。期间,张应勇和陈厚志作为黎语翻译,曾分别陪同林亚金和陈金玉前往日本东京作证。

    2006年,为此耗尽心血的张应勇不幸辞世,身后几乎没留下一张像样的照片。而陈厚志至今仍在为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而多方奔走,从而立之年到年过半百,陈厚志已志愿服务海南“慰安妇”幸存者近20个年头。去年,他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这份荣誉,他当之无愧。

    黄一鸣:相机中的故事

    《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站长黄一鸣接触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是在2005年。当时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日报》要做一期相关报道,黄一鸣就想到了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者的相关选题。

    查阅资料后他很震惊,全国当时,公开身份的”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有30多个,海南就占了近一半。此后他一路寻访,并结识了张应勇,对他后来的拍摄帮助很大。

    黄一鸣是一名摄影记者。相较于文字,他更愿意用影像的方式讲述故事。黄一鸣说,随着寻访的深入,他发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黄一鸣深深“陷”了进去,从2005年开始,他一有空就到海南各地寻访“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拍摄,一直拍到差不多2007年才完成。当年他出了一本《海南“慰安妇”》的黑白摄影专辑,用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向世人揭示这些战争受害者被忽视的痛苦,这也是首部关于海南“慰安妇”受害幸存者的影像专辑。

    拍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黄一鸣告诉记者,“影像的东西它有一个过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拍好。如果老人当天没这个情绪,没这个状态,你也拍不出来,况且我们拍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

    为此,黄一鸣常去老人家里,陪她们坐一坐,聊一聊,经常帮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如为了寻访陵水陈亚扁阿婆时,黄一鸣前后去了五六趟,和老人谈心,带老人寻医看病,赢得老人信任后,才拍下一组纪实照片。就这样,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相处,黄一鸣同阿婆们日渐熟悉,能更多地抓拍到阿婆们日常生活中令人动容的瞬间。

    让黄一鸣遗憾的是,他没想到张应勇去世那么快。2006年才过了春节,那时书都没出,人就走了。“张应勇的贡献很大,是海南最早的研究人。太可惜啦,他去世以后,包括韩国日本,有不少人问我说当时有没有多拍到他的照片。”

    黄一鸣手上只有一张张应勇的照片,是张生前带他去寻访朝鲜籍的“慰安妇”受害者朴来顺的墓时拍到的侧面照,这也成了张应勇存世不多的照片,最后被黄一鸣放在了他的作品集中。

    钟惠明: 一位香港老人的关怀

    钟惠明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虽然身在香港,但他所负责的惠明慈善基金会却一直默默地关怀着海南的“慰安妇”事件受害者。采访中他一再向记者强调,不要用“慰安妇”这个名字称呼阿婆们,他更希望用“二战时期的女性受害者”这一称呼。

    钟惠明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的一名顾问,他祖籍上海,老家的房子同细菌战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所居之处比较近,因这一层关系,他开始关注到”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方面的问题。他坦陈自己原本没打算做慈善事业,主要做的是对日索赔。“对于日本人,并不是要他们认错就算了,而是要叫他赔礼道歉,要做出赔偿,还要归还非法掠夺的国宝。”

    钟先生对“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上海师范大学的苏智良教授。他告诉记者,原来他知道有这些受害人。2004年钟惠明得到阿婆们的资料后,就同对日索赔联合会的马燕一起,带着钱来海南慰问“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此后,他们每年一到两次,每次带去1000元至3000元不等慰问老人。

    回忆起慰问阿婆们的那段时光,钟惠明有些动情,“算是给她们帮助吧,再买牛奶呀,米呀,或者面粉、水果这样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买丝巾送给她们,这些老奶奶,虽然有的都80多岁了,但是你给她们丝巾,她们还是很高兴的,马上就把它戴在身上,女性还是很爱美的。”

    他告诉记者,现在国家经济有了好转,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提高,应该有精力回过头来多照顾这些老人。“实际上,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是欠这些老人的,我们很多地方做得都不足。”他很希望社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群体,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更多地关心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

    郭柯:镜头下的另一个视角

    《二十二》是导演郭柯新近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这是”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系列纪录片里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三十二》。郭柯计划跑5个地方纪录老人们的生活,他从湖北拍到广西,从广西拍到海南,然后拍到黑龙江,记者打电话采访时,他已到了最后一站——山西。

    说起拍摄的缘由,郭柯觉得有些偶然。前年夏天,微博上一则“中国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生下日本人孩子”的博文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产生了拍一个故事片的想法。然后,他去找苏智良教授,要到了老人的地址。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却是,与老人的接触颠覆了他对”慰安妇”事件受害幸存者、对影视的看法。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故事片才能让人感动,但拍了老人的纪录片之后,他认为纪录片才是最感人的,因为纪录片中展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另一个视角,是郭柯的纪录片最大的特点,也是他拍摄的初衷——展现老人们的另一面。郭柯说他不想不停地提及老人们曾经受到的苦难。他觉得,他拍的片子不应只是单纯地去控诉。用老人们的经历去表达一个控诉的主题,对于郭柯而言,视角太狭窄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国家存亡在此桥”——访《卢沟桥》作曲傅庚辰
·下一篇:共产党抗战老战士焦润坤——“我就是日寇侵略罪行的‘活见证’”
·张先兔:一个慰安妇的“最后”时光
·吉林新发掘侵华日军档案显示:强征慰安妇是日本的政府行为
·采访海南最后的慰安妇
·韩国民众声讨日军强征慰安妇行径(组图) 该集会12年未曾中断
·海南慰安妇再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诉 称只要还活着就上诉到底
·中国海南岛慰安妇事件原告二审再次败诉 谢罪赔偿诉求被驳回
·海南慰安妇事件受害人赴日出庭(图)
·海南82岁老人再度赴日参加“慰安妇”事件二审开庭
·哭诉血与泪的经历 67位幸存慰安妇的“世界呐喊”
·15名中国籍慰安妇首次公开身份(图)老人多以拾荒、拣破烂为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毛帅楠:去实践 去感受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
特稿:去实践 去感受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
毛帅楠:大学生走进焦裕禄民心热线——河南工业大学
特稿:大学生走进焦裕禄民心热线——河南工业大学金
毛帅楠: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
特稿:河南工业大学“金种子”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
红笔杆:刘建、周秉钧到老红军李中权家中吊唁(组图
特稿:刘建、周秉钧到老红军李中权家中吊唁(组图)
崔大路: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红木交易中心正式启动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