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5名老人在南京第一次向媒体公开自己“慰安妇”身份。有人寻访了七十多个“慰安妇”老人,她们多以拾荒、拣破烂为生,没有经济来源,依赖民间资助生活。
山西沁县李金鱼老人面对众多相机和摄像镜头。
图为李晓方讲述这些老人目前穷困而艰辛的生活现状。
中新社南京十二月十一日电 眼窝深陷、手如枯枝,李金鱼老人啜泣低语,面对众多相机和摄像镜头,这位山西沁县的老人在南京第一次向媒体公开自己“慰安妇”身份,另十四位来自山西沁县、武乡县的“慰安妇”同时在《世纪呐喊——六十七位幸存慰安妇实录》中首次公开身份。该图片史料实录今日在宁首发。
李金鱼老人说,一九四四年那年,她刚满十四岁,在农历二月一天早晨,她和堂姐李金娥正在玩耍,突然被破门而入的日本兵抓到山西漳源镇交口村南山顶的炮楼里,被强占为日军慰安妇,受监禁两个月。这两个月中,她受尽折磨,后终身不孕。
六十七位——这已是目前中国学界认为身份确认的“慰安妇”人数的较高数字。早在二00五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曾披露,目前尚有最后三十五名“慰安妇”活在人世。《世纪呐喊——六十七位幸存慰安妇实录》作者李晓方说:闻此讯息,就在这年,我脱下穿了十七年的心爱的军装,义无返顾地踏上寻访“慰安妇”之路。
李晓方告诉记者,他花费三年时间,自费只身前往中国东北、内蒙古、山西、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海南等地和韩国实地调查,寻访了七十多个“慰安妇”老人,但由于多方原因书中仅收录六十七位,含纳十余万字、四百幅受害者生活状况和历史照片。山西沁县、武乡县等地的十五个老人是首次表明身份,李金鱼是其中一位。
“我寻访的七十多位老人多以拾荒、拣破烂为生,没有经济来源,依赖民间资助生活,这种资助并不固定,令人心痛”,他说。
李晓方表示,书籍出版后,他将赴北京、武汉等地继续从事史料搜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