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并进居其中”,这是兵家常识。根据当时部署,起义时一团在修水,三团在铜鼓,二团在萍乡三地同时发动,铜鼓居其中,作为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领其中军,自为必然。在战略位置上,铜鼓扼湘鄂赣要塞,东,直接南昌;北,虎窥武汉;西,也就是当时起义意欲取之的目标长沙;而南面,正是后来这位伟人去当“山大王”的地方——罗霄山脉中段。当时这种军事形势和铜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疑是吸引毛泽东的一个极有份量的砝码。此其一。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铜鼓尚有相当基础”。 1925年,这里就成立了共产党的支部组织,至1927年6月,中共铜鼓县委在当时一片白色恐怖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帜,有组织的工运、农运如火如荼,遍及全县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起义部队第三团主力的原浏阳工农义勇队,在未能赶上“八一”南昌起义而滞留铜鼓期间的一个来月里,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得以存在和发展。可见,任何时候机遇都是给有准备者提供的。历史处在急风暴雨关头,时间也加快了它进行的节奏,夜宿排埠的毛泽东,第二天就迈开大步,以巨人的步伐急切地迈向铜鼓县城。历史使这座小小的山区县城登上了高高的烽火台,一场燎原之火即将在这里燃起了。9月10日,毛泽东在铜鼓县城西侧的肖家祠主持召开了第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了这个团在起义中的行动计划和进军路线。次日,天刚破晓,驻守在铜鼓的第三团起义军将士,分别从肖家祠、武曲宫、蓝家祠、奎光书院等驻地汇集到铜鼓定江大沙洲,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猎猎军旗下,毛泽东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大手一挥:“我们暴动了”!谁又能料想,正是这充满激情的湘音,竟会是日后天安门城楼上伟人那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庄严宣告的照应与延伸?!
几乎同时,分驻修水的第一团、萍乡的第二团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第三团互为策应,犹如出弦之箭,按照既定目标,分三路直指长沙,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爆发。然而,用一个师——一支几乎全部由工人和农民仓促组织起来的起义部队去攻取一个省会城市,实在过于勉强。可在当时,没有几次血的代价,谁又能说已经由伟大的十月革命验证了俄国式“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起义仅仅是“旗开得胜”,毛泽东视线尚未触及长沙的轮廓,失利的消息便接踵而至:修水起义部队中的邱国轩部哗变、金坪战斗失利、前锋部队几乎溃不成军;就连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第三团,也在浏阳围山书院遭到由叛徒带路的敌唐生智部新八军两个团的偷袭,在枪林弹雨中,毛泽东不得不率部撤出战斗。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却显得出奇的镇静,他冷静地意识到长沙不可能“啃得动”,甚至连醴陵、浏阳这样的县城也证明不可能“消化得了”。审时度势,他果断命令全军停止进军长沙,回兵湘赣边区,并通知一团到铜鼓排埠与三团会合。历史似乎注定了铜鼓要为毛泽东这一代伟人生涯的开端作证。9月15日,毛泽东带着他那支疲惫不堪的三团官兵折回铜鼓排埠的万寿宫。他接受了起义失败的冷酷现实。这是他继9月9日后的第二次进入铜鼓。
经过再三劝让,毛泽东非常感激地住进了排埠镇万寿宫守庙老人的卧房。但刚刚经历了失败的毛泽东怎么合得上眼、睡得下呢?起义已呈骑虎之势,进,按既定方针硬去攻打长沙,已无异于用鸡蛋去砸石头;可退,退往哪里,路又在何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端,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一代伟人初次品尝的战争滋味却是这般苦涩。失败并不可怕,怕只怕失败了还不知其所以然。从9月15日至17日,在兵退排埠的三天两夜间,毛泽东睿智的思维得以充分地显现,他没有囫囵吞枣般地强咽眼前失败的苦果,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层次地反省着、思索着;邱国轩为什么叛变?还不是因为我们人少枪少吗?为什么没有敌人内部的倒戈暴动?是因为我们还不强大!革命正处于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在力量上占了绝对优势,我们只有先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最少的地方去发展、壮大我们的队伍。这位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的候补委员、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的常委,此时,已萌生出与“八七”会议和湖南省委所确立的斗争方针截然不同的行动策略。直观地讲,毛泽东第二次进驻排埠实为迫不得已。起义的失利,确有悖于起义策划者的初衷。而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历史展示出了它的另一面:尽管毛泽东在排埠万寿宫仅仅是两三天的小住,但它却在中国历史上划开了一条新的轨迹。作为“见证人”,排埠万寿宫为一代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想驰聘空间。谁又能够说,日后决定中国革命道路取向的伟大策略不是在这里经历着她最初的形成过程?仅仅是两三天时间,毛泽东便完完全全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9月17日,毛泽东自己那项全新的行动策略鼓舞着,尽管还没等到一团的到来,但他似乎是按捺不住了,给一团又是寄信,又是留言,告知行动路线。尔后,毅然率部队从排埠出发,离开铜鼓向南挺进。这一走,伟人的足迹便没有再踏上这方土地。然而,谁又曾料想,这一走,竟走通了日后那条通往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悠悠岁月多情,巍巍丰碑作证,正是在铜鼓,毛泽东从这里出发,会师文家市,进军井冈山走向天安门!时至9月19日,三团南进途中,方在浏阳文家市与移师中的一团会师;当日,二团余部也从浏(阳)铜(鼓)边界赶至会合。毛泽东怀揣自己的既有定见,当即于这日晚在文家市召集了各路兵马负责人参加了前敌委员会,面对桀骜不驯的军官们,他手指一截地图:“我们就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地图上显示的罗霄山脉弯得象眉毛,毛泽东的指头压着它的中段——日后才知道,这里有座井冈山。”历史已再不能改变。9月20日,毛泽东亲自率领部队开始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莽莽大山的伟大进军。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驶入了属于自己的航道——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