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们一边走一边交谈,当谈到农民协会时,毛泽东问:“你们这里办了农民协会吗?”打柴人说“办了,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他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一救我吧!”打柴人很惊讶:“怎么救法?”毛泽东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帮忙买双鞋,一块请你买点饭。”打柴人说:“可以,你在这里等我。”打柴人下山后没有回家,在一家杂货铺里买了饭和草鞋,匆匆送上山来。打柴人拿来了饭和草鞋。这时天色暗了下来,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询问打柴人的情况,打柴人怎么也不肯讲。他哪里想到他眼前的人是一位伟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呢?
吃完饭后,毛泽东问:“到铜鼓怎么走?”打柴人说“这就是铜鼓的地界了,叫月形湾。”毛泽东要求打柴人带他到去铜鼓县城的路口上,打柴人用手指点说:“这条路是通往铜鼓县城的,从排埠到县城还有20多里,住一夜再走吧。”就这样,毛泽东在打柴人的安排下,在月形湾的吴家祠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赶往铜鼓县城。由于他的双脚被草鞋磨破了皮,足足走了近三个小时,于9月8日上午到达县城肖家祠。分手时,毛泽东再次问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仍然不肯讲。直到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派地下交通员才打听到,这个人姓陈,名帷德,又叫久兴,是铜鼓纸工工会的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毛泽东不忘旧情,还给陈帷德写过信,称他是“救命恩人”。铜鼓正如一位诗人所云:“堂堂磐楚尾,龙冈而凤巘;挺挺作无头,鸾飞凤立,代出伟人。”这是一块神山福地,毛泽东在这里“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伟人从这里走向天安门,成为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毛泽东从这里走向天安门
在莽莽罗霄山脉北端,铜鼓,尤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绿色林海中。作为一个年轻的县,屈指算来,至今仅92年的建县历史,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悠长岁月比起来,形同参天大树旁一芽刚刚破土的小苗。然而,历史是可以跨越的。78年前,当比她年长20岁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踏上这方土地的那一刻起,历史就注定了她的显赫与辉煌。“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1927年夏秋之交,刚刚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血泊中爬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任务。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谢绝了瞿秋白要他去上海党中央工作的提议,慷慨激昂之中,他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决然地选择了组织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使命。历史接受了毛泽东的选择,历史同样选择了这一代伟人。
9月9日,一个永垂史册的日子。无论是一代巨星的最初升起还是他的最终陨落,都已由历史定格而成为永恒!
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亲自组织的秋收起义拉开序幕,分驻萍(乡)修(水)铜(鼓)等地的革命武装,在当地纷纷出击,打土豪,除劣绅,捕捉反动派。就在这一天,这位中央特派员、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赶往他情有独钟的铜鼓途中,历经生平最大一次劫难——被一支搜捕工农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的团防军捕获又得以逃脱。这一晚,他夜宿铜鼓排埠月形湾。排埠,为湘赣边境重镇,位于铜鼓县西南,南邻万载,西接浏阳,距县城18公里,是赣西去湖南的交通要塞,世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终于赐给了铜鼓这样一次机遇。看似偶然,实为必然。毛泽东相中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土地,作为他革命军事生涯的开端,自然有军事上和战略上的考虑,但更多的是,毛泽东欣赏铜鼓的“有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