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彭真同志指出的“秋收起义及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斗争历史,是创建工农红军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为了重温毛泽东同志亲自在铜鼓领导秋收起义的光辉历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秋收起义精神,激励后人;认真贯彻落实好市委宋书记“弘扬秋收起义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致力振兴老区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县委召集有关部门专门就如何挖掘整理好毛泽东同志秋收起义在铜鼓的历史史料,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一是要求有关部门主动和湖南浏阳市党史办、旅游局一道共同对毛泽东同志湘赣边遇险脱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达成共识,挖掘史料,整合资源,共同开发,资源共享,形成湘赣边红色旅游圈,进而逐步形成铜鼓——浏阳文家市——井冈山“秋收之旅”红色旅游线路。二是要调访老红军,抢救活资料。三是要请国家级党史、军史专家到铜鼓考察论证这一历史事件。在时机成熟时,召开毛泽东秋收起义在铜鼓的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毛泽东在铜鼓亲自领导秋收起义的知名度。
一、毛泽东在铜鼓创下的“三个第一”、“两个起点”
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在我县召开了“毛泽东秋收起义在铜鼓学术研讨会”。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秘书长、国防科技大学正军级教授张全启、中国军事科学院宣传部副部长、大校、军史专家姜文明、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华夏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庆新,中国文化报社总编室主任赵林英、市委副书记周亚夫专程来铜鼓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和市领导先后参观了秋收起义纪念馆、肖家祠、奎光书院、铜鼓石、毛泽东湘赣边脱险处等红色旅游景点。二十五日上午,县委书记蔡炳生同志向专家领导就铜鼓社会经济发展和毛泽东在铜鼓领导秋收起义的历史作了详细的汇报,与会人员与专家进行了认真的座谈,会上张全启教授和姜文明副部长对毛泽东秋收起义在铜鼓和毛泽东在铜鼓脱险的历史史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要进一步挖掘史料、充实内容、扩大影响。并把毛泽东秋收起义在铜鼓的史实概括为“三个第一”、“两个起点”。即:在县城肖家祠创建了我党我军的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创办了我军第一个新兵训练处——武曲宫(县城武曲宫原秋收起义新兵训练处),从武曲宫走出了一批以陈伯钧为代表的我军高级将领,建议将武曲宫改称为“将校宫”;9月10日毛泽东在肖家祠召开了第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9月11日,在桥头大沙洲打出了标有“中国工农革命军”番号的军旗,这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起义部队从铜鼓出发,向白沙进军。在浏阳东门失利后,于9月15日又回师铜鼓排埠万寿宫。在万寿宫驻扎的三天两夜中,为伟人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空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已经形成,从铜鼓迈出了向农村进军的第一步。铜鼓就成了中国革命转折的起点和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建议将“万寿宫”改称为“智慧宫”。
二、毛泽东排埠月形湾脱险记
1927年9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由浏阳义勇军刘建中和周吉明负责带路,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亲自领导秋收起义。
一路上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在进入浏阳、铜鼓边界张坊镇双溪的一个小山村时,被一帮团防队员扣留,在押往浏阳团防局的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猛然抓出一把银园往前一甩,自己便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团丁开始一愣,以为是毛泽东抛暗器决斗,继而听见“铛”的落地声,才知道是银洋洒地,忙跑前去捡。一直看见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利用一个拐弯处跳进路边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毛泽东藏身的地方。团丁都是强迫抓来放哨设卡的,加上他们追赶到了江西铜鼓的地界,又知铜鼓驻扎了浏阳农军,不敢在此地多停留。几个团丁到水沟边搜索了一阵,没有发现踪迹,便懒洋洋地端着梭标走了。毛泽东从水沟里爬起来,看见自己一身都是泥污,鞋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他没有到过铜鼓,不识路径,光着脚慢慢地走着。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挑柴的中年男子。毛泽东主动上前打招呼: “喂,下面在打仗?”打柴人问:“什么事打仗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