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兴国男儿无敌手,抗战英雄有气节(组图)
作者:兴国县红土地文化研究会 陈留弟
浏览次数:
2025-09-01 14:10:17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八秩烽烟皆作史,一腔浩气永垂虹。”金秋的风拂过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九三阅兵式即将拉开帷幕。彼时,整齐的方阵会踏响岁月的回响,嘹亮的军歌会激荡山河的记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赣南的一座小城 —— 兴国,去探寻那些兴国儿女在抗战岁月里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气节传奇,感受他们与即将到来的九三盛大阅兵之间,那份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八十年前,当日寇的铁蹄踏碎山河,兴国不过是赣南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却像一株在狂风中挺立的青松,让无数儿女扛起枪、挺起脊梁。有人问,为何这样一座小城,能为革命、为抗战写下不朽篇章?答案藏在 “兴国” 二字的分量里 —— 那是 “兴国人要兴国家” 的滚烫誓言,是客家先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千年传承,更是融入血脉的 “革命气节”,是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的傲骨,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的赤诚,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生死前绝不低头的脊梁。

    从古代到近代,兴国的气节从未褪色:钟绍京靖难扶唐,用铁肩担起大唐社稷;文天祥在兴国开府抗元,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绝唱;海瑞任兴国知县,以清廉勤政书写为民初心;邹复胜在镇南关浴血,把外敌挡在国门之外;谢远涵拒伪职守贞操,在历史转折处守住本心。到了革命年代,56 位开国将军、120多位开国功臣、两万多位有姓有名的英烈,更是用生命诠释了何为 “浩然正气”。而到了抗战岁月,这份气节更是化作炮火中的冲锋、绝境里的坚守,让兴国儿女成为民族危亡时的 “擎天柱”—— 他们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九三阅兵式上最动人的序曲,是岁月永远磨不灭的精神丰碑。

    姚名达:书生执剑,以血卫道

    “抗战教授捐躯第一人”姚名达的故事,是最让人热泪盈眶的篇章。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1905年出生于兴国县南门外竹坝村。他是梁启超门下的高徒,是中国目录学界的泰斗,本该在书斋里与典籍为伴,写下更多传世著作 —— 可 1942 年浙赣会战的炮声,打碎了书斋的宁静。

    那年 5 月,日军的战火延烧到江西,姚名达带着国立中正大学的学生,高唱着《书生报国正其时》奔向战场。谁能想到,这位平日里埋首故纸堆、写下数千万字读书札记的学者,拿起武器时竟如猛虎般勇猛。7 月 7 日,在新干石口村,他们与日军短兵相接,姚名达身先士卒率队突围,徒手扼住日军的咽喉,夺下步枪,却也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下时,他年仅 37 岁,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抗日文章手稿。

    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 —— 抗战之初,他就说 “若学生、教授也征兵,我定第一个入伍”;在泰和杏岭任教时,他写下《战时江西论》《如何打击倭寇的进攻》,字字如惊雷唤醒国人;他捐出订婚戒指,呼吁妇女捐出饰物支援前线;他组织师生运输弹药,在枪林弹雨中奔波不歇。他用书生的笔、战士的枪,证明了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更用生命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危难时敢赴死、国难前敢担当。

    如今,九三大典的号角即将吹响,我们仿佛已能看见这位 “书生战士” 的身影融入方阵 —— 他代表的,是抗战时无数知识分子的赤诚,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雷洁琼先生为他题词 “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民政部将他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而即将飘扬在广场上空的国旗、即将踏响的正步,都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你当年守护的山河,如今正以盛世模样,迎接这场致敬英雄的盛典;你用生命铸就的气节,终将在盛典的荣光里,被更多人铭记与传承。

    王根僧:铁骨护友,血战山河

    王根僧,字兆熊,号更生,1898年生,兴国县城岗乡大获村人,毕业于兴国平川中学。王根僧将军的一生,像一部写满 “革命气节” 的传奇。他毕业于兴国平川中学,从赣军排长到黄埔三期学生队队长,从北伐战场上的参谋长到西北军里的秘密党员,每一步都走得堂堂正正,每一次选择都守住了本心。

    1927 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无数人迫于白色恐怖退出共产党,王根僧却离职避难、寻找组织,直到 1930 年重新入党;1933 年,他任西安绥靖公署参谋处长,成了杨虎城将军的得力助手,还在西安开办 “莲湖食堂”—— 这看似普通的西餐厅,却是中共西北特支的秘密据点,林伯渠在这里布置工作,杨虎城在这里接见中共代表,而王根僧,就像一柄藏在暗处的利剑,默默守护着联共抗日的火种。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杨虎城将军的舍命相护。1937 年,杨虎城获准回国抗战,时任 177 师副师长的王根僧一眼看穿蒋介石的阴谋,直言 “将军回国凶多吉少”。可杨虎城抗日心切,执意前往,王根僧便说:“我是江西人,熟悉南昌,我陪您去。”—— 这一陪,便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义气。到了南昌,杨虎城果然被软禁,王根僧被特务阻拦、追杀,却冒着生命危险逃回前线,带回了杨虎城 “十七路官兵要全力杀敌” 的嘱托。

    此后的岁月里,王根僧把悲痛化作抗敌的力量:在中条山,他率部死守三年,粉碎日军 11 次扫荡,“六六战役” 中,看着八百战士跳黄河殉国,他擦干眼泪继续指挥;在虎牢关,他亲自坐镇 177 师 530 团,坚守 7 昼夜,毙伤日军 2500 余人,创下 “虎牢关大捷”;在豫西战役,他率 96 军与日军血战 18 昼夜,哪怕整团整营伤亡殆尽,也誓死掩护四十万大军转移。他用一场场胜利告诉世人:军人的气节,是友有难时敢舍命,是国家危时敢拼命,是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绝不丢一寸国土。

    九三阅兵的方阵已在长安街待命,那即将踏响的整齐步伐里,分明藏着王根僧将军当年的坚守 —— 从抗战时的 “血肉长城” 到如今的 “钢铁长城”,装备在变,可 “誓死保家卫国” 的气节从未改变。当盛典开启,当军歌嘹亮,便是对将军最好的回应:你当年守护的家国,如今有了更坚实的臂膀;你用热血践行的誓言,正被新时代的军人续写。

    胡义宾:远征缅甸,魂归山河

    胡义宾,字履冰,1906年出生,鼎龙乡龙冈头人。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告急,英国向中国求援。彼时的胡义宾,已是陆军第 96 师少将副师长,在鄂北、豫南的战斗中两次负伤,家中妻子患病,两个幼子尚在襁褓。朋友劝他:“出国打仗太危险,找个借口留下吧。” 可他却摇了摇头,声音铿锵:“日本是全世界的敌人,缅甸和中国唇齿相依,出师缅甸,我义不容辞!”

    就这样,他跟着中国远征军踏上了异国战场。在平满纳这个战略要塞,他没把自己当副师长 —— 和士兵一起挥镐修工事,亲自深入前沿查地形、设伏击,甚至主动请缨带两个团垫后。当日军袭来,他让战士们等敌人靠近到 50 米再开火,喊着 “以快制胜”,一举全歼日军 18 师团一个大队,拿下入缅首胜。可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近 2000 名官兵倒下,才换来了迟滞日军 8 天的宝贵时间,为曼德勒会战争取了先机。

    后来,日军占领密支那,部队被迫撤入野人山。三个月里,他们在崇山峻岭中跋涉,饥饿、疾病、日军的围追堵截像影子一样跟着,战士们疲惫不堪,连团长都叹着 “不如拼个鱼死网破”。胡义宾却拍着团长的肩说:“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我就算死,也要把兄弟们带回国!” 他挑选 100 名精悍士兵组成尖兵连,自己带头冲锋,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可就在通过一座石拱桥时,敌人的机枪响了 —— 子弹击中了胡义宾的腹部,肠子瞬间流了出来。他咬着牙把肠子塞回肚子,用皮带紧紧扎住,还想继续指挥,却重重倒在地上。团长哭着要背他走,他却挥挥手,声音微弱却坚定:“无处青山不埋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带兄弟们回国,这是命令!”

    最终,287 团将士喊着 “为胡师长报仇” 的口号,全歼了日军,可胡义宾却永远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后来在广西金州的追悼会上,周恩来挥笔写下 “黄埔之英,民族之魂”,这八个字,是对他最好的褒奖。如今,九三大典即将致敬所有远征军将士,我们更不会忘记,这位兴国将军用生命诠释的气节:是明知征途险,却偏向险中行;是哪怕魂留异乡,也要护战友、守家国 —— 这份气节,终将在盛典的荣光里,与所有英烈的精神相融,照亮天地。

    当 9 月 3 日的第一缕阳光即将洒满天安门广场,当盛典的礼炮即将在长空绽放,我们忽然懂得: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典,从不是一场简单的纪念,而是一次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 —— 姚名达怀里未写完的手稿、王根僧带回来的嘱托、胡义宾扎紧腹部的皮带,早已化作民族血脉里的星火,而即将踏响的正步、飘扬的国旗,正是对这些星火最热烈的呼应。

    八十年前,他们把 “气节” 刻在炮火里,是为了让后来者能在和平中守护山河;八十年后,我们在盛典前回望他们,是为了把这份星火攥得更紧 —— 因为真正的气节,从不是史书里的文字,而是当盛典启幕时,我们能读懂方阵里的坚守;当生活安稳时,我们仍记得 “兴国家” 的初心。兴国的山还在,英雄的魂还在;九三阅兵的期待还在,气节的光还在。它会跟着长安街的晨光,跟着兴国的稻浪,跟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跳,在盛典中闪耀,更在岁月里永恒 —— 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们坚守的气节,就是民族永远的脊梁。

    本文参考书籍:

    《浩气壮山河》2010年出版(江西高校出版社)
    《名人在兴国 》2004年出版(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
    《铁骨忠魂》2005年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模范兴国”红军骄子》开国功臣传奇(下册)2011年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功炳千秋杨虎城》2009年出版(三秦出版社)
    《赣南抗日烽火》1995年出版(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留弟、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兴国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兴国县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获“赣南十大杰出文艺家”“最受读者喜爱的全国故事家百杰”“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联播-董盼盼、万莹:朱成山教授在南京讲述《开学第一课》(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头条:金一南:中国,不能忘记!(深度好文)
·红色联播-董盼盼、万莹:朱成山教授在南京讲述《开学第一课》(组图)
·红色联播:开国将军曾雍雅之女曾莹应邀赴中国通服旗下江西省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
·红色联播-李学光: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优良传统——山西军旅作家谷峰向河北老红军
·红色联播-大漠风沙:北京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组图)
·红色联播:两代军工人的信仰接力:从“炮弹大王”到阅兵观礼台(组图)
·红色联播:铭记历史 铸就和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
·红色头条: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全文)
·红色头条:习近平的英雄观(组图)
·特稿:无名丰碑,永恒赤诚——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 缅怀无名英烈(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陈留弟:兴国男儿无敌手,抗战英雄有气节(
特稿:兴国男儿无敌手,抗战英雄有气节(组
远航:上合峰会 . 九三阅兵为“人类命运共同
红色头条:金一南:中国,不能忘记!(深度
红色联播-董盼盼、万莹:朱成山教授在南京讲
中红网-张成满:回顾入党四十周年:在众友的
红色联播:开国将军曾雍雅之女曾莹应邀赴中
“追寻红色记忆”之任远芳、陆健健等革命家
不负青山,不负人民——北宅街道农业高质量
红色联播-李学光: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优良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