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芹山,坐落于闽粤边上,闽南最高峰,海沷1544米,处平和中部,与漳州、龙岩、潮州、梅县、澄海几乎等距,相邻乌山、永定革命根据地,大芹山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在“平和暴动”的影响下,核心区山內郭坑农会、共青团的组织领导者坚定革命信念,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群众基础牢固,革命气息浓厚。1935年夏秋,红三团和闽粤边特委委员林路如约进入大芹山,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大芹山——位于平和县国強乡、九峰镇、大溪镇交界处。
一、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
1.革命形势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0年冬,中共福建省委派陶铸到漳州重建闽南特委,恢复漳州地方党的工作,12月13日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并初步开辟了南靖、平和,漳浦边界为中心,方圆百里的闽南革命根据地。
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率领下,攻克漳州,其间,在中央红军的帮助下,遵循毛泽东建军思想,组建一支地方红军。5月这支600多人的队伍在漳浦城郊的新厝顶进行整编,由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闽南“红三团”,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6月,中央红军回师中央苏区后,国民党卷土重来,23日张贞部3个团与靖和浦三县民团共4000余人分四路“分进合击”我红三团驻地漳浦车本,敌强我弱(我军近千人),防线被击破,红三团被打散,团长冯翼飞壮烈牺牲,政委王占春身负重伤不治牺牲。

车本战斗战场遗址——位于漳浦县车本村
1933年红三团转移到南胜义路尪仔石山开展武装割据斗争。12月,红三团在闽粤边特委领导下进行整编,张长水任团长。1934年3月,漳州中心县委改称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书记何俊,18日正式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林路。8月中共闽粤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胜邦寮召开,成立中共闽粤边特别委员会,王会聪任书记。红三团是特委所辖四支武装之一,自此欧寮村成为闽南革命斗争重要战略支点。
1934年、1935年国民党掀起“驻剿”“清剿”红军根据地高潮,采取移民并村等高压手段,妄图灭我红三团,红三团奋起反击,“西坑战斗”“六更山战斗”“坎头遭遇战”“长坑战斗”“埔尖山战斗”有力打击了省保安团沈东海部、中央军八十师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但特委、红三团的活动空间被严重压缩,许多交通站被破坏,不少先进群众、地下共产党员、交通员、老接头户被杀害,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恶劣。
为了避开敌人的锋芒,让红三团得于休整,减少苏区群众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寻找开辟自然条件优势、群众基础好的新的根据地成为特委和红三团领导的紧要任务。
2.大芹山的革命基础和天然环境适合建立根据地。
山内郭坑店仔(今平和县国强乡三五村),是一个只有6户人家的小村庄,位于大芹山北部山脚下,1926年秋天,贫苦农民出身的陈天德结识了从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6期)学习回乡闹革命的朱积垒,年底成为平和支部(朱积垒为书记)最早十位党员之一,随即被派遣回山内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春,以陈天德为会长的郭坑农会成立,1928年5月,以陈天才为书记的郭坑团支部成立,在平和县委领导陈彩芹、扬文元,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王占春等鼓舞指引下,郭坑农会和共青团同心协力抓武装,从山上捡到三支步枪(国民党一支起义队伍出师不利丢弃在坂仔与南胜间的大山上)起步,陈天德、陈天才、陈清泉三兄弟带头,用卖耕牛卖山货筹款买枪和请师傅上门造枪等办法武装队伍,不到两年时间,组建一支拥有30多条枪的山内郭坑革命武装(以下统称山内游击队)。山内游击队从组建那天起,在陈天才的率领下 ,领导山内农民惩治恶霸,抗租减息,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剥削、压迫,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大芹山革命根据地核心区郭坑——位于平和县国強乡三五村。
1931年,朱积垒、陈彩芹、扬文元等平和县委领导相继牺牲,郭坑革命组织失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之后3-4年间,陈家3兄弟率农友主动出击,长时间多次多渠道到坂仔、小溪、漳州、南胜、五寨、云霄等地打听、寻找、联系红军和党组织。
1935年3月间,听说云霄马埔红军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热潮高涨,受农会委托,陈山良、陈振川、陈清泉等3位农友连夜赶赴红军驻地,饶和埔县委领导林路亲自接见了他们,林路听汇报后,高度赞扬郭坑农会、共青团的工作,并亲自写信给陈天德,答应尽快派红军到山内。7月中旬,以欧育超指导员带队的侦察人员8名如约进入大芹山,陈天才引领他们走遍大芹山大大小小山峰几十座,进村庄几十个,祥细观察地形地貌,了解民情民意。侦察班回队后,向特委和红三团领导汇报建立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可行性,认为大芹山海泼高地域广,崇山峻岭,森林密布,位居乌山、梅县、永定中间,自然环境好;山内革命运动开展早,游击队力量強,群众革命热情高完全俱备建立革命根据地条件。
二、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作用定位。
靖和浦边界地势较低纵向不深的局限、国民党“驻剿”“清剿”的变本加厉,给闽粤边特委、红三团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需开辟新的根据地。大芹山天然条件好、革命基础扎实等后天优势,具备了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正是这种需要与可行的双向而行历史机遇促成了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作为敌我的缓冲区,为红军提供一块隐蔽的休整营地,为特委机关提供一块安全的驻地”、把大芹山建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大后方”。这是建立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初衷,也是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作用定位。原因有三:
1.敌我力量悬殊,要保存有生力量,需要隐蔽。敌人有中央军80师、粤军邓龙光部与李汉魂部、保安团沈东海与张河山部,各县保安大队等数以万计的兵力而且配备精良武器。我方只有数百人,武器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只用土枪土炮和大刀长矛,如果不避敌锋芒硬拼,就会重蹈漳浦车本攻守战覆辙,其后果不堪设想。
2.保护原根据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转移视线。敌人的“驻剿”“清剿”,表面是“移民并村”实际是“烧杀抢掠”,车本、邦寮、乌山、梁山一带不仅革命力量受损严重,广大群众也受摧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甚至饿死他乡,例如特委和红三团驻地欧寮村所有村民被强制搬离,所有房屋被烧,成为无人村,村民被迫离开赖于生存的土地不得回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大芹山根据地建立,周围村庄暂不成立苏维埃政权,也不实行分田分地,目的就是不给敌人留有借口残害贫苦大众。

红三团团部和闽粤边特委机关遗址一一位于平和县南胜欧寮村

刘永生支队长等红三团伤员临时养伤处一一位于平和国强乡后溪村
3.构建鱼中有水、水中有鱼的军民关系,解决军队无粮无药无武器之困。群众路线,这是我党我军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离开群众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将寸步难行,敌人的“驻剿”“清剿”“封山”“并村”,目的就是把广大群众赶出大山,断绝群众与革命队伍的联系,断粮断盐断药断消息从而困死革命队伍,掐灭革命火种。闽南的乌山、欧寮、车本、尪仔石山等地方地形地势的短板,敌人的“困兽”策略易实施快出效。大芹山则不同,山高路远、崇山峻岭、森林密布、村落分散、道路四通八达,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群众进山容易,敌人无法阻挡军民联系,如果没有十万八万兵力投入,敌人要山里找人如同大海捞针,只要我方不主动出击,敌人发现红军都难,消灭红军更是难上加难。例如,1945年抗战刚结束,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内战,12月,高坑伪保长向国民党当局密报刘永生(王涛支队支队长,乌龙坑战斗中负伤)在大芹山下后溪村养伤。福建保二、保三团纠集平和及附近县保安大队、壮丁队等6000多人,直赴红军临时养伤处,兵分两路包抄地毯式搜山,看着层林叠嶂的群山敌人束手无策,只好气急败坏放火烧山,无奈山火又烧不着,开枪壮胆后灰溜溜离开(其实刘永生、陈天才等十多位伤员和守护官兵就在敌人包围圈内,与敌人最近距离不足半里路)。
陈天德(1940年牺牲、烈士)、陈天才(后任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闽南地委常委)兄弟早期的革命工作扎实,不仅为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也为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为突出的就是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无私贡献。表现在:一是涌跃参军。1937年红三团“漳浦事件”劫后余生的人员不足百人,为了重振红三团,大芹山周围青年在林路、陈天才的号召下,仅用10天时间就有90多人报名参加红军;1948年闽南独立大队乌山出发时只有30多人,进入大芹山3个月不到就增加2个连队,达到300多人。二是民兵英勇作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磜尾模范民兵班,充分发挥打猎练就的本领,或独立或配合红军作战数十场,其中,石寮囗阻击战,10个民兵歼灭16个保安队员;9名民兵增援水尖山战斗如天降神兵与红军并肩战斗,不仅让护送陈天才到闽西开会的王涛之队武装班17人脱险,还取得歼敌(死伤)20多人、退敌1000多人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
大芹山根据地定位于战略大后方,特委、红军、平和县委从长计议,做好各种配套。
首先,建立大本营。最初建在凤山与郭坑两村交界处的湖鳅桥山,郭坑村的寮坑,后迁移到乌龙坑村后叫石降窟的地方,石降窟设有特委机关又有部队练兵场、宿营地,离村庄5-6里路,地理位置好,一眼望去方园数十平方公里尽收眼底,背靠海沷千余米的石皇帝山锋,易守难攻。
其次,建设红军游击队物资中转站。从交通和安全考虑,分别在离大本营10里路的郭坑水流田、离大本营30里的凤山松柏脚、半岭的顶洋和梅仔坝村设立了4处红军游击队物资中转站,根据地外围筹来的物资先在中转站集中,再由接头户、交通员和地下党派人转运到特委和红军驻地,确保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需的安全运送和配给。
再次,设立“闽西南交通总站”。址选离大本营10余里路的后溪村村后大山里,总站下辖20多个分站,有东西南北各方向的地下交通线四条,直达乌山、粤东、闽西和漳州厦门,确保了包括闽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在内的我军党、政、军重要领导人过境,粮食、药品、资金、盐等的运送,上传下达信息、命令的畅通。
四.加强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建设。1935年9月,特委和红三团进驻大芹山后,闽粤边特委委员林路召开大会,成立中共郭坑支部,所有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年底又在山内成立和中区区委,陈天才分别任书记。同时加強、规范山内游击队,成立武工队,陈天才任指导员,从此大芹山当地的党组织和武装力量得到极大的加强,融入特委、红三团革命大熔炉。
三、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大芹山革命根据地从建立的那天起,风风雨雨十多年,为闽粤赣边区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成为特委机关常驻地,领导闽南及周边的革命活动。
在根据地核心郭坑周围,特委机关有长圳脚、邦咸、圆边、后溪、乌龙坑、交盾、水尖山、粗坑林、大水坑、凤山、白水、半岭等十多处地方,边委、特委、红军游击队的重大会议在这里召开、重大决策在这里做出,例如,国共合作(郭坑)谈判,“漳浦事件”后事关红三团重振的圆边会议,北上抗日队伍的抽调组成等等。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贯串始终。

2.红军游击队的集结、扩充和休整基地,养精蓄锐以利再战。
红三团在国民党“清剿”中躲过一劫,从三坪、尪仔石山、欧寮一带转移到大芹山腹地隐蔽是最重要的因素;“漳浦事件”红三团的重振就是在大芹山附近村庄招收近百人入伍而恢复元气;根据地5O多名抗日勇士,也是从大芹山大本营入伍、训练后出发的;经工队从小芦溪出发,在大芹山休整后到安后活捉大地主张番珠,征集到大量资金;王涛支队(支队长刘永生)在大芹山休整其间还粉碎了七倍于我敌军的围歼;闽南支队(支队长吴扬副支队长卢炎)不仅在大芹山休整还在这里组建三个连队,增强战斗力,在之后的大坪战斗、金京洋战斗中取得解放前夕平和境内的最后两场恶战的胜利……
3.闽粤赣大苏区的重要枢纽。
大芹山根据地,东连乌山西接永定南有粤东北至漳州,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理论上就是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枢纽。在实际工作中,特委把它运作到了极致。“漳浦事件”红三团遭灭顶之灾,闽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亲率红九团加強排进入大芹山,和红三团及游击队一起打掉高坑、坂仔乡公所,歼灭保安队,在高坑、霞寨多地开仓放粮,打击国民党嚣张气焰;红三团配合红九团,打击地主恶霸筹款5000大洋,支援红九团;红九团支援红三团长枪40多支,为重振解决武器短缺;闽西王涛支队路过大芹山腹地前往沿海抗击日寇,沿路打击敌人、开仓放粮尽显红军军威,当地政保队和民兵全力协助,筹粮数十万斤支援部队;闽南政保队编入王涛支队,王涛支队驻扎闽南地区;闽粤赣边委在水尖山开会,布署抗战胜利后闽西南工作;闽南支队在乌山根据地成立,在大芹山根据地壮大,成为闽粤赣边纵总队一部,驰骋漳泉厦最前线……
大芹山革命根据地是革命苏区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清剿地方红军游击队的极端困难时期建立的,大芹山高海拔、崇山峻岭具备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大芹山当地革命组织(郭坑农会、郭坑团支部、郭坑农会武装)多年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作为敌我缓冲区,为红军提供一块休整营地,为特委提供一块安全驻地的定位,使之真正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大后方。十多年腥风血雨红旗不倒,是平和县委(主要领导有林路、林湖鳅、陈天才等)、闽南特委(主要领导有黄会聪、何浚、何呜、朱曼平、钟骞、卢叨、陈文平等)、闽粤赣边委(主要领导有张鼎丞、魏金水等)等党组织坚強领导,红军游击队英勇奋战(大小战斗近百场,战场牺牲的红军战士有赵国強等30多人),根据地群众无私奉献(不包括北上抗战牺牲的当地烈士20多名,革命五老近百人)的结果,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为闽西南及周边地区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民安,退休干部,红二、三、四代,平和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他的《活跃在平和大地的革命武装力量》《浅谈陈天才的主要功绩》《陈天德与先驱们的革命情缘》等数十篇革命史研究文章在全国、省、市县报刊多媒体发表。
参考资料:①《平和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福建平和组织史》《漳州革命老区非文物遗址通览》《陈天才回亿录》《父辈往事》《芹山魂》《峥嵘岁月》等书籍。②陈天才、卢叨、卢胜、刘永生、吴扬、赖新水等革命老前辈的回忆文章。③作者对个别健在的革命老前辈的采访。④“革命五老”母亲何豆丁生前回忆片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