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日26日下午,宿州市关工委第二十八次轮值会的与会领导们参观了位于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的“灵北抗日中学” 遗址。这座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张家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她见证了烽火硝烟中创建的灵北抗日中学的成长变迁。
1944年元月淮北四地委和灵北县委为了培养军地急需的人才,迎接抗战胜利,决定开办一所干部学校。校址选在抗日形势发展比较稳定,群众基础较好的灵北县的菠林村。为吸收更多的知识青年入学,培养更多的抗日军政干部,取名“灵北抗日中学”。当年6月开学,总共开办四期,为各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副区长、正副乡长、农会主任、青救会和妇女主任等抗日干部200余名,为分区部队、独立团、县大队、区中队输送了100多名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宣传队长。该校还选送了品学兼优的沈土绵同学赴苏联留学。
灵北抗日中学在当时的灵北、萧铜、宿东地区影响很大,成为那个时期培养革命青年的重要阵地,为抗战胜利做出来特别的贡献。1945年5月根据形势需要,三地委四地委合并,灵北抗日中学即与邳睢铜抗日中学合并,9月迁往泗县升格为淮北师范学校。菠林村的灵北抗日中学遗址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宿州市和灵璧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沉浸式的参观,触摸战斗中的教育设施,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 菠林村支部书记,村关工委主任张言美担任讲解员,引导领导们依次参观了“烽火课堂”“血色青春”“精神丰碑”三大主题,生动地再现了抗日中学师生“边学习、边战斗”的峥嵘岁月。 参观的领导们一致赞叹灵璧县关工委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新平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创新开拓关工工作的新举措,是一堂非常必要的特殊思政课。

走出纪念馆,菠林村幼儿园的孩子们穿着新四军服装列队给爷爷们表演了经典诵读。灵璧龙门堂武馆的少年们也表演了“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情景武术,和着国家级非遗项目——菠林喇叭吹奏的《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节拍,那红旗漫卷,剑花飞舞,刀光闪烁,震天杀声,闪展腾挪中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引来了阵阵掌声。武术队的少年们列队造型,高呼:“铭记历史,强国有我!”的口号向爷爷们致谢。

市关工委刘统海主任感慨地说:“铭记历史,庚续红色血脉,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发爱国热忱是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忘初心,传承红色故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之机,我们能同青少年一起参观抗日中学纪念馆,和青少年感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精神文明是关工工作的主要职责。”说完倡议大家拉起孩子们手一起合影。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前途似锦,来日方长。灵璧县关工委紧紧抓住“五教五助”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优势,推动家规家训的传承,促进家庭教育深入开展收到了显著成绩。市关工委第二十八次轮值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成为“充电桩” 式的动力源泉,将为关工工作全面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