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贺炳炎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
作者:周保平
浏览次数:
2025-07-29 10:03:54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逝世65周年。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我怀着崇敬之情,近日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精选出“独臂将军”贺炳炎在抗战时期一系列的生动故事,特撰写此文详细介绍他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以此来缅怀和纪念这位抗日名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揭开了序幕。随即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政府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建立全民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将红军主力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贺龙任师长;红六师改编为120师358旅716团,贺炳炎任团长。

    “独臂将军”贺炳炎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充满了战斗与荣耀。在抗日战争中,他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独立第3支队支队长、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旅长,以及江汉军区司令员等职。他的突出战绩和卓越贡献,曾令日寇闻风丧胆。他用非凡的军事谋略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传奇。

    雁门关伏击战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贺炳炎和团政委廖汉生接到师长贺龙的指示,带716团直插敌后,首战雁门关。奉命后,贺炳炎率部进行三天的急行军,按时到达雁门关西南十多里的老窝村。

    贺炳炎从当地老百姓口里得知,每隔四五天就有满载物资的日军车队经过。10月16日得到情报,大同日军集结了300多辆汽车,满载武器弹药,预计在10月18日经过雁门关前往忻口前线。贺炳炎果断做出决定:伏击!于是带着营连长前往黑石沟一带查看地形,现场部署战斗任务。

    10月18日凌晨,716团官兵趁着夜色沿着崎岖小路迅速进入黑石沟伏击区域隐蔽,等待日军的到来。上午10时许,日军车队缓缓而来,同时从阳明堡方向日军也开来一百多辆汽车。敌人数量增加,我军作战压力增大。贺炳炎略加思索后,斩钉截铁地说:“送上门来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

    贺炳炎立即下达命令,全团听从统一号令,力争将两路敌人一起消灭。日寇的两支车队在我军埋伏圈里面交会后,他们放慢速度,贺炳炎立即下达开火命令。716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采取堵头截尾的方式,以炮火炸毁日军先头和后尾车辆,继而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将嚣张的日寇压制在黑石沟底。

    战斗正酣时,贺炳炎听见天上敌人增援作战的飞机引擎声。他决定伏击目的已经达到,立即命令部队快速撤出战斗。此战,共毙伤日寇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

    10月20日凌晨,贺炳炎又把部队拉到雁门关西边选定新的伏击点,两个营分别埋伏在公路两侧,等待日军车队入瓮。当天上午,从广武方向赶来的日寇车队经过雁门关。这次日寇不但派遣大批步兵实施警戒,还调动五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侦察。根据敌情变化,贺炳炎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集中火力痛击日寇后迅速撤离。这次716团击毙日寇200多人,击毁汽车10余辆。

    10月18日至21日,两次雁门关伏击战,共毙伤日寇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雁门关伏击战一度切断日寇的补给线,迟滞了日寇对忻口方向的进攻,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忻口防御作战,国民政府特地对716团通令嘉奖。

    雁门关伏击战,贺炳炎在晋北大地上一战成名,716团的功绩被载入八路军英勇抗敌的史册。这是八路军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之一,更是开国上将贺炳炎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经典之作。

    组建“贺炳炎支队”

    贺炳炎是八路军中智勇双全、作风顽强、善于游击作战的杰出将领。尤其是领导“贺炳炎支队”在冀中平原的游击战,充分体现出人民战争的威力,也使他成为日寇又恨又怕的对手。

    1938年底至1940年,贺炳炎奉命率716团由晋西北挺进冀中平原,执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938年12月,抵达冀中后,贺炳炎奉命以716团三个连为基础,收编地方抗日武装,组建了120师独立第三支队(即著名的“贺炳炎支队”),并任司令员,同政委余秋里一起率队到大清河北岸扩大根据地。

    在广阔的冀中平原上,面对日军“扫荡”和封锁,贺炳炎充分发挥他“神出鬼没的游击大师”的高超才能,灵活机动,神出鬼没,勇猛穿插,首战板家窝,再战葛各庄、封上村,伏击莲子口,突围魏家庄,奇袭赵段庄、索村,浴血马家营,讨伐叛军石友三……官兵齐心,士气高昂,所向披靡,战绩卓著,不仅粉碎了日军的三路合围,而且让日伪军损失惨重,打出了赫赫声威。

    贺炳炎支队在贺炳炎、余秋里这两位“一把手”指挥下,扎根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间的三角地带,游走于敌人的胸口腹地,一面袭扰日寇、粉碎“扫荡”,一面发动群众、扩编队伍,至1939年4月奉命回师晋西北,已从三个连300多人发展到三个团5000余人,圆满完成战略任务,冀中平原的群众根据军政主官的特征,称贺炳炎支队为“一把手”部队。“独臂将军”的威名变成了对日寇的一种震慑,成为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一个精神象征。贺炳炎的名字令日寇胆寒,甚至让日军在战报和文件中专门提到要警惕“贺炳炎支队”。

    参加“百团大战”

    1940年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时任120师358旅副旅长(后任旅长)的贺炳炎率部积极参战,在晋西北地区展开大规模破袭战。他指挥部队攻克了康家会等日伪军重要据点,破坏了大量铁路、公路、桥梁、通讯设施,有力地配合了正太路的主攻方向。

    1940年,贺炳炎奉命率队返回晋绥参加“百团大战”和秋季反“扫荡”,参加米峪战斗。米峪是太原市娄烦县的一个小村庄,就在这名不经传的地方,在八路军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米峪镇战斗。

    1940年6月,日军发动“夏季扫荡”,企图打通进犯陕甘宁边区的通道。日军独立混成第9旅团村上大队700余人从静乐南下,沿途烧杀劫掠,直逼娄烦县米峪镇。120师师长贺龙急令358旅迎击,旅长张宗逊、副旅长贺炳炎率部急行军150里抢占先机,将村上大队包围于米峪镇一带。6月17日凌晨战斗打响,八路军官兵在武器简陋、缺枪少弹的条件下,面对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日寇,用土制手榴弹和大刀片与敌人血战三天两夜。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358旅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灭战,全歼日军村上大队7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挺、步枪150余支。其中,贺炳炎带着716团歼灭日军1个中队,生俘日军20名。

    米峪战斗是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后的首场歼灭战,震撼了当年的晋绥边区,打掉了日军精锐部队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自此骄横残暴的日军不敢随意进犯我抗日根据地。这场胜利载入了八路军战史和地方史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重点战例介绍。

    “百团大战”后,贺炳炎任358旅旅长,继续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晋西北地区)坚持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粉碎日伪军的反复“扫荡”和“蚕食”,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为巩固和发展晋绥根据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作出重要贡献。

    奔赴延安学习

    1942年初至1944年秋,贺炳炎奉命带职赴延安学习,先后在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他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底子,他非常珍惜机会,学习很用功。在延安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除了学习文化政治课和军事课外, 还直接聆听了许多中央首长的讲话。通过系统学习,他深深感到视野开阔了,对党的信念更坚定了,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贺炳炎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有一次,他在小组会上发言,谈到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一些思考和困惑。恰好毛主席来小组听取汇报,听了贺炳炎的发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克服困难中,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这番话给予贺炳炎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后来中共召开“七大”,贺炳炎当选为党代表。休会期间,毛主席到驻地看望参会代表,贺炳炎赶忙起立整理军装,举起左臂敬礼。毛主席看到后,快步走到贺炳炎身边,握着他的手说:“贺炳炎同志,你是独臂将军,从今以后就免掉这份礼吧,不用敬礼了!从古到今,中国有几个独臂将军?只有红军部队才有这样的人才!”从此,贺炳炎成为唯一被毛主席特批不用敬军礼的军人。但贺炳炎并不认为自己特殊,每次见到毛主席还是会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是对领袖的尊重,也是军中的规矩,从不例外。

    在“七大”会议期间,毛主席专门找贺炳炎谈话,询问他对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的看法。贺炳炎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对未来战略的一些想法。毛主席认真听完后,对贺炳炎的战略眼光表示赞赏,并鼓励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军事才能。

    贺炳炎在延安学习期间,另一个最大的收获是与姜平结婚。通过组织介绍,贺炳炎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女军医姜平,相处之后,姜平深深地爱上了在战场上丢了一条胳膊的战斗英雄贺炳炎。新婚之夜,这对新人开始并没有那么亲密,新娘坐在床头,新郎坐在板凳上,僵持到半夜。贺炳炎在妻子多次催促下还是不肯脱衣服。姜平越想越气,眼泪都掉下来了,带着哭腔质问贺炳炎:“你是不是不喜欢我?要是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娶我?”看见姜平掉泪了,贺炳炎意识到新婚之夜不能这样冷落妻子。贺炳炎鼓勇气解开衣服,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疤说:“我是怕吓到你了!我身上有十六处枪伤弹孔,还掉了右膀子!”姜平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看着丈夫布满伤疤的身体非常心疼,她不仅不害怕,反而安慰贺炳炎:“这些伤疤是你的勋章,我喜欢的,就是你的英雄气概!”。从此,两人开启了共同的幸福生活。

    奉命南下湖北

    1944年11月,贺炳炎奉命率358旅百余名干部同359旅王震部南下洪湖,来到处于日、蒋、伪联合包围之中的大悟山地区,当时那里被日军、国民党军、伪军三方围着。他们顺利与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合,一起打下新的战略地盘。贺炳炎任新四军鄂豫皖湘赣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到洪湖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避强击弱,敌占城市我占乡村,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得到迅速发展,部队扩展到一个独立旅、四个独立团,组建江汉军区并任司令员。

    在江汉军区司令员的职位上,贺炳炎的责任转向了更加宏观的战略规划和区域防御。在他的领导下,江汉军区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区域。他不仅关注军事作战,还十分重视与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合作,建立了坚实的抗日民众基础,为长期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人力支持。

    在抗日战争中,贺炳炎面对战场上无情的硝烟,全然释放着他骨血中的刚毅勇武,率部屡建奇功。贺炳炎的名字,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贺炳炎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后人,更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愿军老战士朱正耀忆赴朝作战往事(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头条: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愿军老战士朱正耀忆赴朝作战往事(
·特稿: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愿军老战士朱正耀忆赴朝作战往事(组图
·特稿: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革命后代口述历史(组图)
·红色联播-大漠风沙:北京交通大学的毛主席塑像(组图)
·王富河:刘伯承在一九四二夏季反扫荡中的日日夜夜(组图)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和成立原武汉军区司令部警
·红色头条-辛淇:参加《毛主席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一中红网主办第122期毛主席故
·红色联播-孙泽海、陆卫明: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治理实践
·红色头条:“初心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溯源行动”走进安徽安庆 深度寻访陈独秀早年
·特稿精选-王春龙:铭记甲午国耻,砥砺吾辈自强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周保平:贺炳炎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
特稿:贺炳炎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
退役军人王丙瑞:传承中医智慧,守护百姓健
韶山李氏宗祠:桂花树下的回响(组图)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愿军老战
红色头条: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
郭海鹏: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
特稿: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2周年之际 92岁志愿
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革命后代口述历史(组
聂和平: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革命后代口述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