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武阳儿女多奇志 天山南北竞风流——漳县“学生兵”西进新疆礼赞(组图)
作者:马全成、张明祥
浏览次数:
2025-04-16 10:40:3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1949年8月,全国解放前夕,漳县五十名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冒着战争炮火,参加到解放大西北的战斗行列,跟随王震将军西进新疆,风餐露宿,跋涉八千里路,解放新疆全境。随后,人不下鞍,马不停蹄,奔赴天山南北党政、军警、文教、卫生、科技、屯垦各条战线,砥砺前行,逐渐成为骨干力量。半个世纪来,他们无悔无怨,扎根西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新疆的全面建设和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漳县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是漳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值得我们树碑立传、讴歌赞美、歌颂学习。

    为了不忘这段辉煌的历史,“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漳县县委党史办主任张明祥带队,周晓燕、李鹏飞全员参与,邀请县地方文史专家、退休老干部马全成加盟,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利用午休、晚休、双休及节假日,跋山涉水、穿峡越岭,风雨兼程数千千米,上定西、下武山,查询、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漳县进疆儿女史料搜集整理工作;入村入户,足迹踏遍漳县13乡镇100多村社,调查走访200多人次,远程电话、视频100多人次;收集图片1000多张,文字资料100万字,进而大海拾贝、沙里淘金,完成了15万字的传记集《武阳儿女多奇志 天山南北竞风流》以飧读者。

    峥嵘岁月稠,笔墨抒情深。深入细致的走访查询中,采访组仰视着他们那印有伟人照片、语录的入(退)伍证、离休证;翻阅着他们半个世纪的珍贵档案,聆听着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瞩目着他们锈迹斑驳的徽章,重温着足以彰显他们永垂不朽的团场沉痛悼词;拜读着他们青春万岁、西征出塞、屯垦戍边的锦绣文章,无时无刻,都深深地被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伟大的精神浸润、感染、感动着。

    十年寒窗家国志 一朝从戎战士心

    三月的西柏坡,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蒋家王朝败局已定,新中国成立在望,解放大西北的问题已列入党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

    1949年3月5—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期间,向以敢为人先、敢挑重担、敢冒大险而闻名的王震将军睿智、深邃的目光瞄向了占祖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西北边陲——新疆。他想得更高、更大;他谋得更深、更远;他一马当先,主动向党中央请缨率部西征新疆:“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王震将军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参加过兰州战役,西安战役,长期驻扎在西北地区,熟悉西北的沟沟坎坎;王震将军在陕北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杆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军事指挥、后方建设样样精通!

    毛主席十分满意:“王震同志的意见很好,很有全局观点”;同时明确要求“我希望你到新疆后,能够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设成美丽富饶的乐园。”主席的鼓励和鞭策,使王震充满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信心和决心。

    新疆是个辽阔广袤、美丽富饶的好地方!是我国西北之大门,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是我国最靠近国际宗教势力交汇中心和国际“热点”多发地区的省区,如果新疆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将无比巨大。

    一千八百年前,“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杜甫《遣怀》)。汉武帝大破匈奴,第一次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清代乾隆皇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说,“他族逼处,故土新归”,将西域命名“新疆”。

    一百六十年前,清陕甘总督左宗棠抬棺西征,铁血霹雳。“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最终换来了新疆一时安宁。正如左公所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安宁,意义不言而喻!

    1949年,和平解放后的新疆形势依然很复杂:旧有地方势力一直企图“赶走汉人”;反动分子分裂新疆阴魂不散。

    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一声令下,王震成为解放新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不二人选!

    英雄时势,伟业当代;才为世出,利在千秋!百里挑一的英明决策成就了将军千古流芳的美名!160万平方千米的新疆提供了将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理想舞台!可以说:南泥湾是将军的人生实验田,新疆是将军的精神皈依家园。

    此时此刻,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者王震将军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繁华的都市、富庶的水乡,百战的功勋,都随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渐行渐远,脑海中全是西域新疆!奉命西征的他一方面布置部队筹措粮种,准备生产工具;一方面进行沿途搜罗书报、招贤纳士这一极富远见卓识的人才工作。

    5月19日,陕西咸阳、武功县解放,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亲自上门动员:“你们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我今天来就是探宝来的,就是请你们这些国宝去参加我们的队伍。不是要你们去我们部队里扛枪打敌人,那个仗没有多久打的了。另一个战场就要开始了,那个战场上我们消灭的不是敌人,是贫困、是落后、是愚昧、是荒凉、是洋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掠夺和歧视。为了这些,打完了仗我们就要去搞建设,到边疆办工厂、办农业、修水利、办学校、搞科学研究,这些都需要你们,愿意参加者就去报名,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话一说完,“西北农学院、西北工学院 70 多名教授、学生师生们参军”,随后几天,入伍的师生即达200余人。

    8月3日,部队进入天水,王震把从武功、宝鸡等地招来的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组编为十多个城市工作队,以安定社会秩序,宣传我党的政策,并深入到宗教人士和回民家中做宣传工作。

    天水在解放后成立的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组织下,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了革命工作。青年党员李谦建立了天水青年联合会马跑泉(今属麦积区)分会,为解放大西北输送了一批青年。天水各县掀起了参军参干的热潮。甘谷有220名男女知识青年参军参干,随军西进;武山有50余名青年和秘密党员参军;清水党组织给西藏、甘南、临夏等地输送民族干部20多人。

    8月11日,甘谷渭河岸边的一棵大树下,一兵团司令兼政委王震,政治部副主任曾涤,召集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朱家胜、二军教导团政委贺振新谈话说:“你们一个是兵团组织部长,一个是教导团政委,都是管理干部和培养干部的。我和曾副主任找你们两位来,主要研究一下部队西进时,如何大量招收知识分子的问题。你们要留下来,在甘谷、漳县、武山、陇西、渭源、临洮等县招收知识青年参军。人数不限,越多越好,完成任务后再来与主力会合,我们一起到新疆去!”

    随后,“甘谷县被录取去一兵团军政干校的有400多名初中以上学生,其女生二十多名。”

    12日,一兵团二军5师进驻陇西。“威震远方”的钟鼓楼前张贴了由王震将军发起和号召知识青年参军的布告。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互相串联,很快在学校和社会上掀起参军热潮,陇西师范、陇西中学师生争先恐后、踊跃报名170多人,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教导团。

    13日,二军5师先头部队进入漳县城,古老漳县进入一个历史新纪元。

    14日,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政治部主任左齐,在漳县盐井镇大南街王家大院接见并听取了“漳县人民解放工作队”负责人杨伯达等的汇报,部队首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求干部先随军行动,希望工作队全部参军。

    15日,相继解放的渭源、会川两县知识青年有四、五十人在陇西参军,被编入二军教导团。

    16月,临洮县解放。王震司令员找到陇右工委书记陈致中,提出“在临洮地下党员中做一下工作,尽可能多动员一批党员随第一兵团到新疆去,不是党员的知识青年也可以。”陇右工委闻风而动,召开会议,安排动员,号召陇右地区共产党员和知识青年“有志儿女参军去”!临洮县掀起了参军的热潮,第一天就多达600多人。

    18日,漳县县委、县政府成立。杨伯达、杨振铎、李钺、张志信、韩建西一起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了漳县人民解放工作队的情况。随后经两次动员,漳县共有杨伯达等50名青年学生和中高级知识分子前往陇西县报名参军:他们有的是为人师表的老师,有的是回乡的知识青年,大部分是在读的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因全是知识青年,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学生兵”。

    漳县“学生兵”参军后,入编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教导团学员,在陇西接受了近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受训期间,喜讯频传:8月 26日西北重镇兰州解放;9月5日,西宁解放;9月23日,宁夏解放;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

    8月31日,陇右一带参军的老师和学生达1500多人,其中临洮1200人,漳县、定西、岷县、渭源等地300多人。一时形成了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师生同学,亲朋邻居,新婚夫妇共同参军的热烈场面。

    1949年5月到10月,第一兵团西征进疆途中,在西北四省“共招收知识青年一万多名”,为解放、建设、保卫新疆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五十知青云和月 八千里路山与水

    漳县儿女有着保家卫国、出征新疆的光荣历史。据《漳县志》载: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武举、漳县三岔驿人段辀,以效力署文县把总,随征黔、川兴义有功,授隶属阶州的西固分州都司。道光初年,随陕甘总督杨遇春调征、远赴西口外新疆喀什噶尔。每场战斗,段辀都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多次身负重伤。光荣牺牲后,朝廷恩赐云骑尉,俸禄85两。

    新中国成立,政通人和,万象更新,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漳县知识青年效法先贤,跟随伟大人物和伟大时代随军西征,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党和人民!

    当年西进大军洪流中的中坚战士杨伯达主编的《出塞曲》,杨振锐的《艰辛历程》,杜国栋的《西征归来》等壮怀激烈的回忆录中,清晰记载着二军教导团和漳县学生兵在火热的年代,投笔从戎、志壮天山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949年9月底,红旗飘扬,军号嘹亮。经过月余整训的教导团全体官兵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学生兵,英姿飒爽,一身戎装,告别陇西,迈出了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50名漳县学生兵,其中年龄最大的35岁(杜国栋),年龄最小的仅16岁,有11人,占到总数的百分之22。其中大学生占百分之4,高中、中专生约占百分之50,初中生约占百分之36,小学生占百分之10。在4.5万人口,文盲占百分之95以上的山区漳县,一下子走了50名青年学生,有识之士颇有“塞北无马”之慨叹!

    10月1日,伟大领袖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庄严时刻,教导团官兵正雄赳赳、气昂昂飞渡三十里的关山、穿越七十二道湾的东峪沟,向兰州奋勇前进;

    10月12日,王震将军的10万大军,分别以空运、车运和徒步的形式,由甘肃多地出发。三军将士,浩浩荡荡、踌躇满志、激情飞扬:“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

    教导团官兵在兰州过了中秋节,稍加休整,继续西进。经过永登城,坐上了汽车(大部分人是第一次)。翻越乌鞘岭,进入威武雄壮河西走廊,大雪飞舞,风卷红旗,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平川武威,再过永昌、走过山丹万里长城遗迹地;

    11月3日,颠簸爬行在古老丝绸之路的上的汽车:“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新时代的军人,革命浪漫主义的青年,沿着先烈的足迹,踏上红色的热土:古甘州张掖、临泽、高台。

    1936年冬,古浪、张掖、高台和祁连山,红西路军指战员在敌人前堵后追中浴血奋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令解放军战士敬佩不已,联想到当年残酷战场情景时又感到无比痛心。当教导团行进在当年西路军用鲜血染过的这条道路时,指战员用毛主席“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等教诲,对战士进行阶级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热情。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当年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路,我们今天重新踏上,先烈的遗愿我们一定要实现,要以大西北的彻底解放来慰藉先烈!”

    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在古肃州酒泉召开了进疆誓师大会,宣读了中央军委向新疆进军的命令;教导团官兵在酒泉火车站聆听了王震司令员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终生难忘的动员报告:“我们有500多万军队,100万要打仗,扫除残余匪徒,坚守国门,其余要分为工作队,在三年内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到新疆后要搞大生产,要工农化、兴办合作社;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脑子里不要有任何条件,我们要解放新疆,建设新疆;新疆的葡萄有碗大,一个毛驴驮两个哈密瓜;我们可能到南疆去工作,要遵守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要娶维吾尔族的姑娘,准备当三年的和尚”,大家听后哈哈大笑、掌声雷动。

    11月15日,解放军沿着当年班超、张骞、左宗棠走过的甘新古道从酒泉出发,继续西进,经过“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自古民谣曰:“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出关容易,进关难。”关依旧,人不同,猎猎红旗,萧瑟秋风!

    穿过赤金峡,又是300里征程,宿营,继续西行,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经安西、白墩子、红柳沟、马莲井,高歌猛进360里到达“新疆第一门户”—星星峡。此峡是甘新来往之要冲,地势险要,为历代军中要镇。传说往来行人在此地,不见日光,常见星辰,故名“星星峡”。 感受“星星峡”的苍凉意境,体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通感,进入一望无际大戈壁。

    走着走着,一棵古老的大柳树傲然矗立在戈壁狂野上,大家异口同声:“这莫非就是著名的左公柳吗?”一位北大历史教授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讲起左公柳的来历。当年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统一祖国,率领湘军,平定了浩军入侵者阿古柏,赶走盘踞伊犁地区的沙皇军队,沿途栽植杨柳数千里。杨昌浚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全诗以遍布天山的数万名湖湘子弟,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三千里左公柳,颂扬了左宗棠率领大军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

    哈密到了,部分国民党反动残余部队不甘心失败,负隅顽抗,被二军教导团包围了三天三夜,我军以乘胜之师兵临城下,加大政治攻势,宣传宽大政策,迫使残敌放下武器、缴械投诚。这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兵不血刃的战斗,极大地鼓舞了漳县学生兵及全体学员的士气。

    王震司令员在哈密对西征大军进行了第二次动员报告。他讲述了1875年的新疆形势,客观地评价了左宗棠这个历史人物。说他虽然前期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但在后期收复新疆,统一祖国的伟大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我们二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独立第8师,后为二方面军第6军团,抗战时期为八路军120师第359旅,解放战争时期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全体官兵要发扬二军前赴后继,勇敢牺牲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坚决完成这次进军新疆的光荣任务。

    王震要求西进部队都要学习左老先生栽柳树,不但要栽在甘新古道上,而且还要栽到天山南北;不仅要栽柳树,还要栽白杨,栽果树,把戈壁滩变成大花园。

    12月25日,教导团在哈密学政策,学维语、唱军歌,经过40多天的学习整训和休整补充,徒步向南疆迈进。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学员们每人背着26斤的面粉、干粮、水壶、枪弹、背包等,迈开双脚,大踏步前进。

    27日到七角井时,传来捷报,四川全部解放;到鄯善:民俗风情大变,手鼓、东不拉、维族舞热情奔放;

    30日,直抵《西游记》西天取经的火焰山下的吐鲁番;

    1950年1月1日,春风荡漾,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庆祝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新年,这是胜利的新年,是人民群众翻了身,全国解放了的新年,同时是生产建设开始的新年。指战员们学习政策、整顿思想、整编队伍,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部队接到王震司令员的命令——军队徒步行军去生产目的地喀什。这次行军要做好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将要接受最大的艰辛与磨练,在战斗中、行军中、生产中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光荣传统。

    1月21日,告别吐鲁番,同学们唱着响亮的军歌,迈开整齐的步伐,勇敢快活地向前挺进,经过托克逊县城(峡口、苦米什站、榆树沟)、和硕县、焉耆县,向阿克苏奋勇前进,经过他什店、沿着碧绿的孔雀河,走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铁门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云:“铁门天西嵬,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望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岸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走出戈壁,沿孔雀河畔,经库尔勒到达轮胎县(野云沟、阳霞)。

    1950年1月3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教导团在月光下告别吐鲁番,走了30多里,天亮时分到托克逊;

    2月11日,教导团到达焉耆,并在此度过了参军后的第一个春节;沿库尔勒孔雀河畔,直抵轮台,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笔下:“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雄哉!壮哉!

    2月20 日,经过改编和休整后,二军教导团2000多人又踏上西进喀什的征途。

    2月27日,教导团到达汉、唐是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古龟兹(今库车)休整;

    3月8日,教导团到达“塞外江南”阿克苏;

    3月中旬,教导团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月3日经拜城、阿克苏、温宿、阿合奇、阿图什等地到达目的地喀什。

    西域漫漫万里山,黄沙飞扬孤城间。二军教导团从甘肃陇西到新疆喀什,经过36个地州市县,长途行军8千里,历时6个月。沿着丝绸古道,穿过河西走廊、分赴天山南北,留下了坚实有力的足迹。从哈密到喀什,“3600多里的戈壁行军,在38 天中完成”,战士双脚走天涯,克服了气候严寒、供应不足、交通不便等各种困难,穿过荒山峡谷,越过沙漠戈壁,平均每天行军路程在八九十里以上。

    西征途中,教导团团长林海清、政委贺振新、政治部主任田新吾组织教导团学员一路进行革命理论学习、思想学习、自我检查,学习唱歌、观看话剧、学习民族政策、工作方法、演练等活动。许多同志咬破自己的指头,写了“响应党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血书,这种革命战斗精神的发扬和阶级思想觉悟的提高,来自青年学生兵艰苦卓绝的斗争,来自革命大熔炉厚积薄发的熏陶。

    1875年,左宗棠带领6万湘军西征,用了两年才到达新疆;1943年,蒋介石7万人入疆,三年准备,两年半才到乌鲁木齐;王震进军新疆,方才半年,共产党人创造的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的事迹被后辈一代代传颂。

    从1949年9月29日到1950年4月3日,时六个月,从甘肃陇西到新疆喀什,总计行程八千里,途经三十多个地州县,“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哈密到喀什,历时四月,行军四千里。战士脚上都是水泡加血泡,泡上套泡,虽历千山万水之苦,却无叫苦连天之声,更无孤雁离群之士,在野战军前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激励着全体指战员以顽强的意志战严寒,斗酷暑,爬山涉水,忍饥挨饿,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以常人难以忍受的毅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进入新疆后,从焉耆到喀什,教导团每到一站,都要留一批人。犹如胡杨、红柳种子,星星点点地被洒落在高耸的天山,浩瀚的大漠,苍茫的戈壁,葱翠的绿洲,从此扎根祖国边疆,用青春书写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用汗水浇灌了伟大时代的伟大精神,他们的名字叫:“军垦战士”“兵团人”!

    屯垦戍边功德无量 天山南北风流千古

    新疆160多万平方千米,地域辽阔、幅员广大,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四周高山环绕,从东北至西向南依次有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昆仑山等山脉,由于天山横贯中部,又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形成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盆地的中部均为浩瀚的沙漠,水源奇缺,气候干燥,沙漠的边缘多为戈壁荒漠,盆地的边缘多为草原。

    新疆的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接壤,陆上边界线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等共13个民族,人口400多万。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新疆一直是一个资源丰富,但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也不发达,各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一批共产党人就来到新疆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先后派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到新疆工作,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194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和苏联的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区爆发了革命,成立了临时革命政府,并在翌年将分散在各地的游击武装统一整编为民族军。1949年,部队发展到1.4万人,武装斗争的区域扩展到南疆阿克苏和北疆的玛纳斯河两岸,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在新疆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军事行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包尔汉、陶峙岳在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联合通电起义,宣告新疆和平解放,给新疆人民带来了和平和安宁。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新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由陶峙岳兼任司令员,王震兼任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军到达新疆后,遵照毛主席关于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指示,先后抽调2万余名干部战士组成各级工作团(队),深入农村牧区,宣传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建立党的组织和各级政权,镇压反革命,并在斗争中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进疆部队除一部分兵力保卫国防、清剿土匪、维持治安外,抽调大部兵力按师团布点就地屯垦。

    漳县学生兵到喀什后,正值春耕播种时节,行装未卸,征尘未洗,立即开进荆棘丛生的马家花园大草湖安营扎寨,揭开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序幕。

    进驻新疆的第一年,全军共开垦荒地 96 万亩,播种83.5万亩,收获粮食 3475.8万公斤,棉花 37.7 万公斤,油菜籽 186 万公斤。达到粮食全年可自给7个月,油料和疏菜全部自给,为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指战员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们所属团按计划要在三个月内完成6000多亩的开荒任务(人均5亩)。军垦战士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每天奋战10多个小时,在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上艰苦创业,以辛勤的汗水,把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滩变成了万亩良田。

    1951年,解放军驻疆部队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部队参加经济建设的决定,默默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功开垦出来83万余亩田地,收获了6854万斤粮食,150万斤棉花,372万斤油料。

    1952年成立南疆军区军直第一农场,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在草湖镇开创了“军垦第一犁”历史。

    1954年10月7日,驻疆官兵连同家属近17万人,完成了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国防部队4.15万人,下属150个团级场部建制。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分布于全疆各地、兵团各师团生产部队13.5万人。分布在各部队的“漳县学生兵”除少数留在边防部队和到地方支援组建人民政府外,大多数随之转为兵团干部战士,分布于全疆各地、兵团各师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重要使命,进入新疆后,从焉耆到喀什,教导团每到一站,都要留一批人。犹如胡杨、红柳种子,星星点点地被洒落在高耸的天山,浩瀚的大漠,苍茫的戈壁,葱翠的绿洲,从此扎根祖国边疆,用青春书写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用汗水浇灌了伟大时代的伟大精神。

    兵团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历历在目,迎难而上、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震撼人心。一大批“学生兵”官兵绝大多数是老师和学生,有文化有知识,历经几十年的踔厉风发、风雨兼程!第一代、第二代大多数,甚至第三代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三代兵团人在茫茫戈壁大漠间垦良田、兴水利、造绿洲,凭着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话。

    他们在天山脚下、戈壁深处流汗水、洒热血,奉献出了毕生精力和才华,从入疆到兵团成立到现在,“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今天,兵团人仍广泛传唱着这首歌谣。

    第一代兵团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铸剑为犁,掘地为穴”,戈壁惊开新天地。面对困难恶劣的环境,自力更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夺取胜利。他们历经——参军光荣、土改建政、革命理想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改革,建设民主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大生产运动第二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立业成家的第三阶段。

    他们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默默无闻驻守祖国边陲,为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而不懈奋斗。“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首描写军垦战士拓荒的诗,便是那个时代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兵团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望无垠的戈壁滩,白天只见云朵,黑夜只听风声,广袤空旷的场面壮观得令人十分震撼;一望无际的山林荒地之间,人山人海,铁锹飞舞,无数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军垦战士凭着为数不多的简陋工具开荒造田;他们睡地窝子、喝盐碱水、节衣缩食,白手起家一干就是一辈子;为了胜利,他们节省着一针一线,用省下的口粮作为种子,为了建设事业能进步一点一滴;牲畜不够他们就人力拉犁,用青春的激情,用晶莹的汗水,换来棉花和粮食;七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军垦战士:制犁垦荒、平整土地、开渠引水、建设房屋、修路架桥、植树造林。

    英雄的兵团人,一代接一代,艰苦奋斗,在昔日落后的新疆、在亘古无人的荒原,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用智慧和忠诚、勤劳和勇敢,把把荒漠变成绿洲,把戈壁变成良田,创造了塞外胜似江南的人间奇迹!

    1998年8月,为了讲好党的故事,讲好革命故事,讲好漳县故事。漳县人民政府在松柏长青、四季锦绣的县城泰山公园泰山山麓,为50名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奔赴新疆,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事业的优秀儿女修建了“功垂西域”的漳县知青进疆纪念碑和“天山亭”,旨在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激励后来者师承先贤,为西部大开发而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五十人的名字:杨伯达、杨振铎、杨振铭、杨振锐、杨振维、杨培滋、戴西、韩建西、窦如玉、岳  泰、黄正炯、黄正炜、樊策、董健民、赵世华、张建勋、包国选、徐荣、徐援、李克俊、李育起、张雅杰、剡镜、朱新民、张文明、张志信、马进功、何尚文、梁世雄、包守忠、王建烈、王兴国、赵正、陈俊明、孙俊杰、李钺、姜济川、董效源、陶斯洵、郭钧、贾宽礼、贾宽智、贾宽信、李春秀、李文锦、赵献珪、汪溉棣、杜国栋、苗长青、成名。

    50名“漳县学生兵”,或为资深老师、或大学中专、或高中初中,就是小学毕业生,在三、五年的教导团深造后,都按中专对待,属于“知识分子”范畴,他们大部分都承担起了各类文化速成小学、中学文化教员的角色,根据入疆部队重视知识分子的规定:在定级时,“小学的给个班级干部,初中的是给排级,高中的给副连级”。所以漳县学生兵陆续都提干了,退休时,绝大多数都是副团级以上,副师级以上也有数人,最高的是新疆自治区原地震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杨振铎。

    50人当中,目前除了黄正炯老先生健在外,40人青山忠骨、马革裹尸,永远长眠于天山南北。他们以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像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了子孙显了一种特殊的风骨和精神。“中华儿女重乡情”。有9人少年投笔从戎,壮怀天山,终老因孝因慈,情系漳水,眷恋故土,“少小离家老大回”,将后半生献给了家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半个多世纪来,西进新疆的漳河儿女们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在天山脚下,在戈壁深处流汗流血,奉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和才华。虽然在后来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有些留在了新疆各地,有的走向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当年投笔从戎,志壮天山的勇气将“功垂西域”,永留青史,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漳县人民为祖国建设事业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他们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高尚品格、远大理想;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他们心忧天下、艰苦奋斗的博大胸襟、革命精神;他们身在天山,心系漳县的赤子之心、故乡情怀,无不令人崇敬直至,壮怀激烈、荡气回肠!

    参考资料:

    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发表《忠诚为党 实干兴邦——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10周年》;
    新疆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熊坤静《王震如何为开发建设新疆招揽人才》西域故事 2023年9月16日
    《天水·百年红色记忆:天水儿女踊跃参军支援边疆》》
    《射雕英雄的传人,进军西北(六)—和平解放新疆》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漳县历史》(第一卷);
    杨伯达主编的《出塞曲》;
    杜国栋回忆录集《西征归来》;
    杨振锐的回忆录《艰辛历程》;
    陇西县、临洮县、渭源县党史办的相关资料;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念奴娇·昌都新程(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念奴娇·昌都新程(组图)
·特稿:信阳师范大学扎实开展清明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图)
·特稿:信阳师范大学扎实开展雷锋月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图)
·中红网-李建设、蒋苏宁:他用践行实现对红色历史文化的热爱(组图)
·特稿:信阳师范大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永葆党员本色”主题党日活动(组图)
·特稿:胡月喜:百岁老人记忆华山战斗(组图)
·特稿: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一二三四五”特色育人项目品牌——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
·特稿:毛主席的第一爱将是谁?
·特稿:特殊长征颂之六 转战珙县长宁兴文筠连等县
·特稿:咏抗日英雄岳献忠(诗五首)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马全成、张明祥:武阳儿女多奇志 天山南北竞
特稿:武阳儿女多奇志 天山南北竞风流——漳
倚志航:念奴娇·昌都新程(组图)
特稿:念奴娇·昌都新程(组图)
牛文娟:信阳师范大学扎实开展清明节主题教
特稿:信阳师范大学扎实开展清明节主题教育
孤军北上之三十《终点与起点》(组图)
中红网-张伟:减字木兰花.论共产党人
特朗普真正难解或解不开的“结”在哪?——
外媒:一旦中国搬出毛主席,你就知道他们动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