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易,和平不易,枪林弹雨换的平平安安,现在,靠你们了”

百岁抗战老兵黄清友

黄清友在部队参加文化学习的毕业证书 赵林 摄
四月春光和煦,阳台一隅,书桌一方,百岁老人稳稳支着放大镜,看着一本些许发黄的杂志,心无旁骛,仿佛在与文字正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人叫黄清友,今年101岁,山东枣庄峄县人(现枣庄市峄城区),从舟山部队转业上虞至今。1924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位有着2次一等功、4次三等功的老兵,而他记忆更深刻的则是战争的残酷。他给地主家放过牛,在战火中杀过敌,当过部队里的少校,也曾是上虞民政线上的书记,如今穿过战场硝烟,四世同堂,尽阅人生风雨。
放牛娃出生的抗战老兵
“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一名战士,没有文化,是在部队里学习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战斗技能,感谢党和政府的培养和教育。”这是黄老平时对孙辈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
“七兄妹,俺排行老三,鬼子来了,二哥当了“新四军”杀鬼子去了,俺也要去,爹娘同意了!”1938年3月,日军占领了黄老家乡山东枣庄,侵略者所到之处,对手无寸铁的乡亲民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点燃了黄清友心中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黄清友的父母虽目不识丁,但胸有大义,年轻的黄清友在父母的支持下参加了专打日伪军的运河支队。运河支队隶属于山东鲁南军区,活动于苏鲁交界、运河两岸,在党的领导下与铁道游击队等紧密团结,打击敌人,战功赫赫,被多位元帅称赞,更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坚强堡垒”、“个个是好汉,人人是英雄”。能参加这支部队,是黄清友一生的骄傲。
身上每道伤疤都是勋章
“这额头、腰上、腿上都曾中过枪、挨过炸,俺是重机枪手,也是敌人重点关照的对象。”黄老指着身上的某个部位说。
抗战胜利后不久,老人所在的运河支队升编为山东军区警备九旅十八团,被编为野战军。1946年12月中旬,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推进到临沂西南40公里一带,准备进攻山东重镇临沂。第二十六师配有美国甲等师装备,训练有素,拥兵两万,配有新式坦克装备与先进武器,是一个难对付的“钉子户”。1947年1月,为阻断该部队进军临沂的反动阴谋,黄老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平山进行堵截,鲁南战役打响。黄清友因作战机智勇敢,此时,已是二营机枪连的一名班长。战斗在凌晨打响,打了整整一天一夜,我军付出了巨大牺牲,才占领了平山。山下的国民党坦克部队也同时被消灭。黄清友回忆:“那时国民党军队腐败不堪,多数士兵和基层军官反对内战,士气低落。在我军密集的炮声、机枪声和战士们的喊杀声及大兵团作战下,国民党这个新式坦克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敌人都吓破了胆,本来应该是朝东开的坦克,结果都往南边洼泥地走了,一到洼地,坦克动弹不了,那只好乖乖地举手投降。”此役,因黄老参与缴获国民党新式坦克7辆,被上级授予“一等功”荣誉称号。后来,这缴获的7辆坦克还参加了淮海战役,说到这儿,老人开心地笑了。
退役不褪色 不提“当年勇”
1964年12月,黄老转业至浙江上虞,任县级机关党委书记。1965年3月,任县民政人事劳动安置科科长。1968年3月,在县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担任负责人。1974年3月,任县陶瓷厂党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1976年6月,当选县总工会主席。翌年3月,调任县内务局(民政局)局长。
到地方工作后,黄老长期默默无闻在“民政线”工作,绝口不提当年在部队荣立“一等功”的事。他说,“自己是名老兵,退役军人基数大、所以诉求多,安置这项工作政治性强。在县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工作时,也常常遇到棘手难办之事,这需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面对诉求,他总是耐心细致解答,坚持真心、贴心、暖心服务贯穿工作全过程,竭尽所能,想尽办法的帮助对方渡过难关,增加信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因此,黄老受到办事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始终永葆革命本色
1983年6月,黄老正式光荣离休,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离休后得黄老,平时在家话不多,回答也很简练。最喜欢,坐在阳台上,挺直腰板,可以看上一个半天的报纸。拿小儿子黄建伟的话来说就是,可以不睡觉、不吃饭,但新闻联播,还有当天报纸是必看的。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定了;还是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大大的改善了;黄老始终严于律己,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还严格要求子女,要坚决杜绝不必要的浪费。
每每与年轻人相遇,黄清友总会语重心长,传递着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和信任鼓舞,“革命不易,和平不易,枪林弹雨换的平平安安,现在,靠你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