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大地战火纷飞,英雄并处。军事交战的双方要想战胜对方,除了先进的武器、精干的队伍等多种因素外,情报信息的支持往往决定战场的胜负,这就是孙子兵法中倡导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理论在现代战场中最好的诠释与运用。
有人曾说,战场上空永不消逝的神秘电波,就是敌我彼此搏杀的铁马金戈。在原红四方面军中,就有这么一类神秘人物,他们虽不曾与敌直面短兵相接,但却以特殊的方式,掌握着整个战场的胜负“密码”,往往瞬间的译破,就能直击对方的心窝。
他们,就是我党我军第一代无线电通讯和技术侦察专家。而红四方面军中,被誉为无线电通讯工作“三杰”的蔡威、宋侃夫和王子纲,当仁不让就是这一类神秘人物的杰出代表。
在红军时期的残酷战争中,蔡威与宋侃夫、王子纲等三人,日夜致力于破译敌情报工作,无数次准确、及时地提供了大量敌情,为当时红四方面军每次面临危机时的果断决策、出奇制胜而屡立奇功,大家都尊称他们为“活菩萨”。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和赞扬电台通讯工作:“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而二局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蔡威。为进一步加深对“三杰”的初步了解,我们不妨先看看他们的人生简历。

宋侃夫(1909一1991),江西省萍乡人。1925年4月,加入国民党。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初调往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报务,9月赴鄂豫皖苏区,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数次反围剿、长征和西征宁夏。解放后一直在湖北任职。
王子纲(1909-1994),河北定州人,原名扬炳玉。1929年成为中共党员。参与过红四方面军电台创建、长征、抗战等工作,是党和军队通信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共和国邮电部第三任部长。
蔡威(1907-1936),原名蔡泽鏛,福建宁德人,是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的创始人之一,毕生破译敌军密电无数,屡建奇功,被誉为“中国红色电波之父”。蔡威于1926年入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经家人保释后重返上海,化名蔡威,并有一个诱惑敌人的代号叫“C小姐”。
蔡威、宋侃夫和王子纲,能被人称誉为红四方面军的情报三杰,并非浪得虚名。而他们的英名,就是从组建红四方面军电台开始的。
1931年,蔡威在上海参加党中央特科秘密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后,就于10月下旬被派遣赴鄂豫皖苏区,并在此与先期到达的上海无线电训练班的同学宋侃夫重逢。1931年11月,当时的红四方面军刚成立不久,电报通讯工作全是一片空白。从此,宋侃夫与蔡威、王子纲、徐以新等人的共同任务,就是开创红四方面军的无线电通讯和技术侦察工作,尽快建立鄂豫皖苏区的红色电台。
可是,什么器材都没有,怎么建立电台呢?当时唯一的途径就只有多打大胜仗,才能从敌军阵营里缴获电台或通讯器材。于是,宋侃夫、蔡威等人就开始从红军缴获的战利品中寻找。一次次翻遍那些缴获的破旧发电机、收发报机,想方设法从中挑选出一些零碎、可用的零部件,仍然凑不齐一部完整的电台。
打了胜仗就有机会,才有希望。1931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军赵冠英第69师,并缴获了一部较完整的电台,俘虏2名报务员、1名机务员,让蔡威他们最为高兴的是,这是一部15瓦的旧电台;紧接着又在1932年2月的商潢战役中缴获了张钫部的一个旧电台。有了这些缴获的破损、废旧的发电机、收发报机等旧器材,他们就开始不断地反复整修、调配。
三个聪明人聚在一起,总是有办法成功的。1932年2月,在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南门外钟家饭的一间简陋小屋里,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正式宣布诞生了。宋侃夫、蔡威和王子纲等人兴奋啊!夜以继日地坚守在电台旁,很快就与其他革命根据地沟通了联络,而他们发出的第一份电报,就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报告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建制情况。
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从艰难取胜的苏家埠重大战役中,又成功缴获了4部电台和大批无线电器材,从而推动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得以扩建,发展为两个电台。宋侃夫担任一台台长,蔡威任二台台长。面对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青年学员不能独立工作等诸多困难,宋侃夫等人不得不身兼数职,一面随时保持通讯畅通,一面监听敌台,时刻保持为首长提供情报,传送命令。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战略转移。由于电讯器材庞杂、沉重,行军作战格外艰难。同志们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带着庞大沉重的电台设备翻越重重大山,跨过道道江河,始终不敢让电台受到丝毫损伤。有好几次,找不到安全房,就只好把电台架在野外工作,尽管敌军的子弹“嗖嗖”地从工作台面上掠过,他们仍镇定自若,从容操作。就这样,电台随着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陕、川5省,行程数千里,始终保持了电台电讯联络的畅通。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根据地后,才有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无线电通讯工作得到快速发展。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在涪阳坝新建了第三台,同时成立了电务处,统一管理全军无线电通讯、机要工作和干部训练。随后,又相继建立了第四、第五两个电台,并开办了两期无线电训练班,培训了一批无线电通讯工作骨干。
从1932年红四方面军第一部电台的诞生,至1933年电台迅速得以发展,进入全盛时期,红四方面军与党中央及各革命根据地难以联络的闭塞局面,才一步又一步地得到全面、彻底的改变。从此,蔡威、宋侃夫、王子纲等电台负责人,负责日夜监听、破译敌方电码,并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的意图向前方发出指令,真正成了指挥部的“耳目”,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特别是1933年2月,“三杰”还联手解开了四川军阀的密码--“通密”,及时为红四方面军在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配合红军长征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不幸的是,1936年8月,蔡威同志患上严重的胃病、肠炎,最后染上重伤寒。生命垂危之际,他仍躺在担架上破译了马步芳、朱绍良、蒋介石以及重庆行营的来往密电。但无情的病魔于9月22日夺去了蔡威年仅29岁的生命。
新中国建立后,蔡威的事迹长期鲜为人知。蔡威生前的老战友宋侃夫、王子纲、肖全夫、陈福初、马文波、李永悌等,多方寻查烈士的故乡及其遗属。几经周折,才于1985年3月在福建宁德发现了线索,并最终得以确认。
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帅挥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以示悼念牺牲50周年的蔡威烈士。

而类似蔡威这样的,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战士,在军史上又何止万千呢。他们也许是手无缚鸡之力,也许终生手未持过枪,但他们却能从稍纵即逝的电波中捕捉到扑朔迷离的信号,从而破解决定战场胜负的密码,为扭转战局、挽救军队而屡建奇功,谁又能说他们不是盖世英雄呢。
因个人力量和条件受限,难以完成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在此仅选择了无线电通讯方面的三位杰出代表,敬而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