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寄托哀思,大磨河畔祭扫英烈。
清明期间,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九年制学校、中心幼儿园、关口坝小学共同邀请宁强县人民检察院、党史办、巴山镇人民政府;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人民检察院、两河口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开展烈士祭扫活动。
清晨,上述单位一行近30人来到巴山镇关口坝村大磨河汪副连长烈士墓进行祭扫。林间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河水潺潺,鸟语花香。汪副连长安卧在绿水青山之中。两名身着正装的检察官手捧鲜花沿着水泥台阶缓缓迈向墓前,人们神色肃穆,驻足碑前,庄严鞠躬,缅怀英烈。

汪副连长生于1916年,宁强县舒家坝镇人,1933年参加革命任红四方面军某部副连长,1935年在宁强县关口坝开展革命工作时被汉奸杀害。后经宁强县人民政府核准,追认为革命烈士。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汪副连长烈士墓被列为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祭扫完毕,全体人员参观了巴山镇关口坝小学红色文化展。
随后,在该校会议室召开了川陕两省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跨区域协作工作座谈会。川陕两地就遗址保护、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青少年教育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巴山镇历史厚重,人杰地灵。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川陕边,经汉中城固、西乡、镇巴到达川北,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南巴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红31军1000多人从四川南江、广元,汪苍三路来到关口坝,先后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1934年,在关口坝建立宁羌县委,隶属川陕省委。为了纪念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1935年1月把宁羌县改为申熙县。1935年3月红军撤离关口坝。
巴山镇境内现存红军烈士墓、苏维埃、红军军械所、红军医院等十多处红色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