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函谷关
图为函谷关
风陵渡石碑和昔日的风陵渡渡口
风陵渡石碑和昔日的风陵渡渡口
潼关城门和女娲广场上的女娲像
潼关城门和女娲广场上的女娲像
潼关城门和女娲广场上的女娲像
今天(5月15日),气温骤升高,太阳高照,万里无云。
我们一早出三门峡地坑院,直奔河南省国家AAAA景区函谷关,此地处在黄河河边。
途中,我还回味着在三门峡采访的足迹……
三门峡,这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其中皇帝文化、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三门峡。同时还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铸鼎地、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佛教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圆寂地。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其中古秦赵会盟台遗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灵宝西坡遗址等都是黄河文化。这些都大都已列为最近颁布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列。
说话间,我们来到灵宝市函谷关。
下车后才知道,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它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崤函古道古壕段,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此地因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代又称函谷。战国时秦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古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我们先后去了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
漫步于古道,听当地人说“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均出自这里。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都来过这里。 紫气东来的来历,《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那是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刻写“紫气东来”。
说起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字聃,号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接着,汽车又上路了。
车过黄河大桥,即是山西省地界,耸立在桥头一块巨石上,写着“风陵渡”三个大红字。
顺着滚滚的黄河水流,映入眼帘的又是一块巨碑,石碑上又出现“风陵渡”的字样,站在石碑前,领队疯队长介绍:“为什么起“风陵渡”?很早以前,黄帝贤相风后战败蚩尤,风后去世,黄帝把他埋在这个地方,起名风陵。所以这个渡口称风陵渡,同时这里的地名也取名风陵镇。”
风陵渡,还有很多故事,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襄与杨过“初相遇”、“误终身”,也在这个地方,风陵渡,这里有杨过、郭襄的雕像,也使风陵渡扬名。风陵渡位于“鸡鸣三省”之地。
从山西省风陵渡,又来到一河之隔的陕西省潼关。
潼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流传着女娲抟土造人、夸父追日弃杖桃林等传说。 潼关,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
我特意去了女娲山,依次参观了龙门、望娘台、魁星楼、红楼观、女娲广场等,让我走进古老的传说。 这时,我求助一位张先生——
问:“女娲山这些景观依据是什么?”
答:“《陕西通志》有记载: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大地之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女娲抟土育人发生在潼关,古代人认为女娲用黄河水、黄土创造人类,在黄河边繁衍后代,女娲墓在东山即女娲山。”
面对黄河,我想起了一句诗:“潼关雄天下,黄河入海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