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西苏区主要包括六安、霍山、霍邱、英山等县,以及河南省商城、固始两县的部分区域,一度还管辖过舒城、潜山的部分地区。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皖西苏区除积极发展生产、壮大革命队伍、保卫和扩大苏区以外,还适应革命需要和群众要求,积极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为革命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大力发展工农义务教育
解放前,皖西地区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中、小学校,只有一些“蒙馆”“村塾”,就读者多为地主、富农子弟,工农子女很少有上学机会,文盲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的劳动人民,迫切要求享受教育的权利。
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摆上重要位置。皖西北特区及其领导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均设立文化委员会;区、乡设立文化委员,负责领导辖区内的文化教育工作。从1929年秋、冬开始,普遍建立农村小学,教授新编的革命课本;相应停办私塾,停授四书五经。
1930年3月下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金寨七邻湾召开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合肥六县和红33师联席会议。会议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决议案》,强调要大力发展无产阶级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革命人才。随后,在七邻湾和麻埠等地开办师资训练所,培养训练教师,参加人员多为原农村私塾教师和农村知识青年。经过短期的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后,分配到学校担任教师。据统计,1930年,六安六区(金家寨地区)总人口约6.3万,拥有农村小学22所,在校生1700余人。
皖西苏区当时实行的教育制度,是工农义务教育制,即对工农及其子女实行免费教育,动员其入学学习。对生活困难者,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课本、笔墨,并适当帮助其家庭解决生活方面的问题,对特别困难的学生,乡苏维埃还提供衣服和伙食。对于地主、富农、商人及其它剥削分子的子女一度不准入学,后来允许入学,但要收取一定的学费。
皖西苏区创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名称统一为“×区×乡第×列宁小学”。在中心街镇如金家寨、麻埠、南溪等地,设立列宁模范高级小学;各乡村则普遍设立列宁小学,或以原农村小学更名为列宁小学。在六安、霍山、赤城、赤南等中心苏区,平均每乡设列宁小学三、四所,赤白交界区域,学校则少一些。各校学生数,多者一百余人,少者三、四十人,甚至十余人,平均七、八十人左右。学校学生几乎全是儿童团员。
列宁小学统一设计、配置校旗,校旗为红色,中间有镰刀斧头图案,旁边书写学校全称。为解决苏区青壮年文盲问题,一些乡村小学还附设夜校,组织成年男女利用农闲时间识字、读书。同时,区、乡还依托列宁小学,开办政治讨论班,以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
苏区学校校舍,多数使用祠堂、庙宇或地主宅院。条件较好的学校,由乡、村苏维埃政府统一制作桌凳,一般是学生自带桌凳。个别学校仅有黑板,学生席地而坐听课。
二、积极开展工农成人教育
注重工农成人教育,是皖西苏区文化教育的又一重点。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工农群众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从实际出发,创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组织。其中,各级青年团组织发挥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当时,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参加了工农识字班、妇女识字速成班、农民夜校和列宁小学附属夜校等,广泛开展识字运动。他们在晚饭后,来到学校,一边学习识字,一边讨论政策、商量事情。特别是几千年来深受压迫的妇女,更是积极参加学习,政治觉悟迅速提高,成为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真正得到解放。
如,六安六区十三乡(即今莲花山一带),辖七个村,每村都办了识字班,所有成年人都参加了学习。英山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规定:少先队员、赤卫队员晚上学习文化、政治,每十户组成一个组,每组就是一个识字班。识字班和夜校的学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夜晚。遇到农闲或雨雪天,有时也在白天学习,以识字和政治教育为主。六安、霍山、赤城等地的苏维埃政府规定:教师由政府选派贫苦知识分子和社会知识青年担任;列宁小学的教师,义务兼任学校附近识字班、夜校的教师;列宁小学的学生放学回家后也分配教育任务,每个学生每五天教五个农民认十个字,教唱一首革命歌曲。识字班、夜校的识字课本和列宁小学的国语课本大致相同,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寓教育于识字之中。有的课本还有口语化的革命歌曲,通俗亲切,易于传唱。同时,还结合成人特点,编印“平民教育课本”和“工余课本”。识字班和农民夜校的建立,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多学员后来参加了红军,有的还成长为高级将领。
三、课本教材及教学方法
皖西苏区的文化教育,有明确的培养对象和目标,致力于造就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有舍己为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党、苏维埃和红军培养后备干部和骨干力量。苏区学校的课本、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课本、教材的编写、审定,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皖西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政治、文化工作人员十分重视。如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县委常委周狷之,亲自到学校讲课,亲自起草宣传材料,把苏维埃政府的组织法令,用通俗语言写成简短文字,编入学校课本。六安中心县委委员、六区区委书记桂伯炎,亲自为七邻湾师资训练所学员讲课,和学员们一齐编写新教材。中共皖西分特委常委、宣传部长薛英,学生时代即被称为“皖西才子”,他负责皖西地区的宣传、文化工作以后,经常去学校授课、讲演,在百忙中组织并亲自动手编写课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大大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本的编写。当时,课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人,农民,工农联合,苏维埃,反对迷信,妇女解放,中国共产党等等。红军作战胜利的战况,也及时编入教材,如“鲜花岭大捷”“攻克英山城”等。
皖西苏区小学的课程,一般只有国语、算术、珠算、音乐、体操,也组织学习一些政治宣传材料。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除上述课程外,还开设地理、历史、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等课程。
苏区教学坚持从实际出发,方法灵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学校和私塾里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法。由于印刷条件困难,课本不足,教师就把课本或歌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抄下来。算术教学以基本运算为主,重视珠算的学习和运用。因为师资不足,有时由高年级学生辅导、管理低年级学生,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等能力。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三大任务:学习、劳动、宣传,以学习为主。学生在学校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星期六、星期日或农忙时要参加劳动。劳动有家务劳动、耕种红军公田或学校公田、帮助烈军属耕种、挑水、砍柴等。学生从中学习到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观念。在社会政治活动方面,学生们在苏维埃政府安排下,开展慰问红军、扫盲、读报、读宣传品、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政策法令以及各项中心工作任务。有时,还配合赤卫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维护治安。在党和苏维埃政府召开群众大会等重大活动时,学校则临时停课,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宣传、慰问活动,活跃会场气氛。
学校还努力开展体育运动和军体训练,为学生以后参加红军打下基础。
四、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财力困难,皖西苏区学校教师没有薪金,仅由政府供给衣食,只有英山县一些教师领取少许零用钱。由于教师需求量很大,除使用原有的蒙馆、村塾教师外,还吸收了一些非工农出身的知识青年。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要求“加强列宁小学的领导,特别注意教师的选择,各级团部要输送政治头脑清晰的干部到里面去充当教员。”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没有反动思想和富农思想,不迷信,不封建,不信宗教,无恶劣嗜好,有阶级觉悟,信仰共产主义,能教语文(白话文),能吃苦耐劳,能略知儿童心理,明白学校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