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梅少卿,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红军。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七次负伤,一只耳朵失去听觉,一只眼睛神经性失明,属二等甲级残废。虽然梅少卿身体残疾,但他人残志坚,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战斗和工作,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争分夺秒干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梅少卿不顾身体残疾,全力以赴投入部队建设,分秒必争,一刻也不敢耽误。
1957年,梅少卿由沈阳军区防空军干部部部长调任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当时部队体制改革,防空军兵种撤销,并入空军,原防空军、空军几个干部部门合并为一个干部部。机构扩大了,工作范围更广了,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工作干头万绪,梅少卿便首先下部队熟悉、了解干部。下部队期间,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开会、看材料、与干部谈心,中午也不休息。他废寝忘食地工作,连跟随他下部队的年青干部都感到受不了,何况他还是负伤带病之躯呢?1959年元月,他终因过度劳累病倒了,但仍然坚持上班。直到身体虚弱到连走路都感到困难,才住进了医院。
住院期间,他仍然记挂着工作,每天照样批阅文件,还把一些住院干部请到病房开座谈会,和干部个别谈话,抓紧一切时机了解干部。出院后,病体尚未痊愈,他又赶赴北京参加部署干部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同志们看见他日以继夜地工作,日渐消瘦,劝他要爱护身体,注意休息。可是他总是回答说:“革命战争年代,我的眼睛负伤致残,趁现在还有一个眼睛可以看得见,得抓紧干几年,等看不见时,想干也干不成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华南三省十多个航空兵、高射炮兵和雷达、探照灯部队,对师以上班子逐个进行考核,对绝大多数团以上干部进行了个别谈话,摸清了广州空军所属师、团领导班子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了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的状况,为正确选人用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扎实基础。
梅少卿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赶到办公室,直到晚上十点钟以后才回家休息,他也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办公室就是他的家。
约法三章严规矩
梅少卿认为,干部部门是党委的办事机关,是党的干部路线的具体贯彻执行者,因此,应该努力把干部部办成“干部之家”,而要做到这一点,干部工作者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干部服务的思想,成为干部的知心人、贴心人。为此,他在部里约法三章:第一,要坚决贯彻党的德才兼优的干部工作路线,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在空军与防空军两个兵种合并的情况下,他特别强调要搞好内外团结,对所有干部一视同仁,不搞亲疏厚薄;第二,要树牢立党为公、为政清廉的思想作风,坚决克服认为做干部工作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吃请、不收礼、不看人办事;第三,要尊重、关心、体贴干部,对来部里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干部,要热情接待,态度要和蔼可亲,并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决摒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争做干部的“娘家”。
梅少卿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沈阳防空军到广州空军工作,按理说自己是干部部部长,爱人又是 1938参加工作的老干部,加上他身体不好,随同调动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当干部部主动提出为他爱人联系安排工作时,他却说:“现在地方安排工作比较困难,许多部队、机关的干部家属,工作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不能利用职权先把自己爱人的工作安排好,如果这样,别人会怎么想呢?”就这样,他坚决不让组织出面替他爱人安排工作。由于家属不在身边,他只能又过上“单身汉”生活,吃饭时便到食堂,遇到什么吃什么;穿衣服,部队发什么就穿什么,供应什么用什么。他自己还经常打草鞋,床上用的一直是部队发的粗布被子。直到半年以后,他爱人通过地方系统联系,才调到广州工作。
不搞特权守本分
梅少卿出身贫困农家,始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尽管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手中有“权”了,但从不要特殊照顾,一直保持平民本色。人们感动地说:“梅部长不但不搞特权,而且连应该享受的权利都不用。”如他在担任广州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时,到广州和广州附近的部队检查了解工作,为了节省宝贵的汽油,坚持不是紧急情况不用小车,能步行不坐公共汽车,从不坐公家的汽车办私事。家人想搭他的便车,更是绝不允许。有一次,他到一个团检查工作,离团部驻地三十五里路程,助理员安排乘坐汽车去,他考虑到车辆紧张,说:“就不要用车了,这里离团部近,我们走去。”说罢便带领助理员出发了。
三十多里的路程,梅少卿拖着伤残的身体整整走了五个多小时,到团部已是下午,错过了部队的午饭时间。团政委问:“首长,您吃饭了没有?”梅少卿告诉他带有干粮,路上已经吃过了,让团政委赶紧召集开会。实际上,为了不给下级增加麻烦,梅少卿并没有吃饭,就这样,他饿了一下午。
梅少卿是老红军,又是二等甲级残废军人,身患多种疾病,可是,在生活上他从不要求特殊照顾。军队发给他的残废军人证,从没有使用过。当时,市场供应紧张,他和大家一样排长队买菜。1981 年,广州军区向部队的老红军、老干部发了一种“优特证”。持有“优待证”的,可以免费进入公园,可以优先在影剧院购票,在市场买鱼买肉时,可以不用排队,等等。像他这样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老红军,享受一下这样的“优待”,是完全合理应该的。但梅少卿的“优待证”却一直沉睡在抽屉里。逢年过节,地方向老红军、老干部增发一些鱼、肉、蛋等票证,他总是把这些票证夹在“优待证”里,从不用它。有时,跑了几个菜市场也没有买上菜,但他宁可空手回家,也不愿享用“优待证”规定的照顾。他总是说:“国家目前还很困难,物资很不充裕,我优待了,群众就买不到用不上了。”
情系后代续血脉
梅少卿一贯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他对一些青年人不了解革命历史而十分担忧。为此,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梅少卿就把很大的心血花在青少年教育上,经常义务做报告,宣讲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他先后担任四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还常从不高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学生。他到学校参加活动,总是先声明:一不要接送,二不要吃请,三不收费用,时刻保持着党的艰苦奋斗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