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德(1915~1953),本姓程,名向成,参加革命后改名李俊德,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原徐冲乡)小南京村人。7 岁入私塾,后考入安庆高级中学。民国26 年(1937 年)“七·七”事变后,中止学业,参加安徽省学生训练队,以后被分配到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第33工作团,担任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总队第二大队指导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进入新四军四支队,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民运股长,四师二旅民运科长、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25军后勤部长,1952年入朝作战,1953年4月12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李俊德的父亲程樾村,清末秀才,民国初期任霍邱县南四区区长(当时徐冲属霍邱县),家有护卫枪支200余支。李俊德是程樾村的独子,程樾村视为掌上明珠。1931年夏,号称“小南京”的程越村庄园被红军攻破,程樾村当即被镇压。正在阜阳中学读书的李俊德,因受进步思想影响,听了这个消息,虽然有些悲痛,但很快镇静下来。他认为惩治少数人解救多数人是顺应潮流的,因而连家也未回,把全部精力用于学业,用于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研究。
1937年,李俊德入安庆高级中学深造。侵华日军发动芦沟桥事变,不到两个月,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的危急关头。李俊德和其他爱国青年一样,义愤慎膺,天天和同学们上街演讲、游行、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学校大声疾呼:“山河破碎,国家将亡,匹夫焉能苟安!”他投笔从戎,参加了皖省学生训练队,接受军事训练,立志报国捐躯。从此,这位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的青年,正式宣布与旧世界决裂,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俊德参加学生训练队结束后,被分配到由中共安徽省委和各界进步人士领导的、设立在金家寨的安徽省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第33工作团,担任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一总队第二大队指导员。党组织考虑到他的家庭在社会上有一定声望,不久又派他兼任他家乡——小南京联保主任。也就在这时候,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小南京地处皖、豫边区,官、绅、兵、匪混为一体,假抗日之明,明里苛捐杂税,暗里抢劫行盗,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民众怨声载道,群众极度不安。前任联保主任现降为保长的叶谒如,白天为官,夜里为匪,便是这个地区的黑(夜)白(天)两道罪魁祸首。群众痛恨其敲诈勒索之狠毒,称之为“叶蝎子”。叶谒如恃仗自己是当地豪门,又有其舅兄——曾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调查室主任的管松柏撑腰,根本没把李俊德放在眼里。
一天,李俊德召集各保甲长和绅董们开会,研究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要求各保、甲长和绅董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抗战到底,部署维护社会治安,缉拿匪盗等事宜。叶谒如当即不高兴地说:“请问联保主任,值此国难之时,抗战乃吾人天职,但敝乡临态清平,黎民百姓安分守己。这缉拿匪盗之说,还望明教。”李俊德毫不客气地说:“正因为黎民百姓是安分守己的,才有那些亡命之徒不安分守己。最近几天本地连续发生的几起抢劫民财的案子就是例证。维护社会治安,缉拿匪盗,是上司的命令,粉饰太平,无助国民安居乐业,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驳得叶谒如哑口无言。
没隔几天,这个叶谒如的狐狸尾巴便被李俊德抓住了——在一次敌机大轰炸中,有人向李俊德报告,说有3个戴马虎帽土匪抢场难民。李俊德立即带了一个班保丁前往缉拿,追了五六公里,终于将3人抓获。摘下帽子,其中一人就是叶谒如。李俊德当即派人把他们送交立煌县政府(在金寨镇),由于人赃俱在,无法抵赖,叶谒如两个同伙立即被枪决了,而叶谒如由于其舅兄管松柏向当时的立煌县长苏云辉重金具保,得以释放。李俊德见这条地头蛇被保出来,立即又通过省动委会告到省主席廖磊面前。身兼动委会主席、抗战口号叫得很响、以清正廉洁自居的廖磊,感到这正是他沽名钓誉的好机会,便招摇过市地大骂县长苏云辉一通,要他立即逮捕叶谒如并执行枪决,否则以纵匪罪论处。苏云辉不得已只好又将叶谒如逮捕,这次不管叶谒如动用什么法宝,怎么也没保住性命,没几天便被枪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