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金寨1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先后诞生12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59位开国将军和数百位高级将领,28年红旗高高飘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趁着国庆小长假,约上几个朋友在金寨,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赴一场红色之旅,听听红色革命故事,见证革命星火的生生不息!
第一站是红军广场,这个让灵魂觉醒的红色基地,包括革命烈士纪念塔、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洪学智将军纪念碑、 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等六个主要景点,将塔、馆、墓园、广场、堂、碑各色建筑融为一体。走进革命博物馆,便想到了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曾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馆内陈列文物400余件,图片、绘图和图表120余幅,大型雕塑4座,辅以大量照片、图表、绘画和雕塑等展品,穿行在各大展区,沉浸式地看到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走过的艰苦道路。
第二站是南溪镇商南立夏节起义首发暴动点丁家埠大王庙。大王庙原是生意人祈求保佑平安发财的祭庙,1929年5月2日,中央商罗麻边界特别区委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穿石庙会议",策动了震惊鄂豫皖的"立夏节起义",5月6日晚金寨县的南溪、吴家店、白沙河、斑竹园、文昌宫、汤家汇、李家集、西河等地农民武装暴动,消灭反动民团,均取得了胜利。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2师。立夏节起义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81年大王庙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金寨县正式筹建了大王庙革命历史陈列室,徐向前元帅为此题写了“立夏节起义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98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站是汤家汇镇——一座红色遗存遗迹最集中、最完好、最突出的红旅小镇。大革命时期,汤家汇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度成为豫东南和皖西北红色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军事指挥中心。1924年,共产党员詹谷堂来到了笔架山农校,组织周维炯、李梯云、罗志刚、漆德玮、漆禹源等12名进步师生,建立了笔架山农校党小组,后发展为党支部。这是以金寨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迄今为止史料显示中国共产党在六安市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这批党员后来成为豫东南、皖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并在1929年领导发动了立夏节起义(商南暴动)。此后笔架山农校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笔架山农校成为革命火种的熔炉,革命骨干的摇篮。汤家汇镇是金寨最早爆发革命的地方,曾是豫东南、皖西北道委和道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在豫东南道区苏维埃旧址接善寺,四株高大苍翠的圆柏,劲干虬枝,古意盎然,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据了解,金寨县诞生的11支红军队伍,有3支诞生在汤家汇地区,革命遗址遗存有61处之多,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接善寺外还有3处(赤城县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旧址,赤城县邮政局旧址—徐氏祠,豫鄂皖省委会议、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合编地旧址—胡氏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第四站是位于天堂寨镇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形成对敌人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扭转了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的主体建筑按照原址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设,再现了原址的“秦砖、汉瓦、马头墙”徽派建筑风格。指挥部内布展以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事件为轴心,以图文并茂、实物并举的形式,采用序时的手法完整地讲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后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期间,克服各种困难、克敌制胜、不断创造战争上奇迹历史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