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效安(1903—1988),安徽无为县人。1937年秋参加南陵农民抗敌协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陵县桂镇乡党支部书记、四区区委书记、无为县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苏皖边区政府民政科长。1946年6月后,任黄河大队中队长兼指导员、南下干部大队政治指导员。1949年1月后,历任和县民主政府县长、中共巢湖地委秘书长、无为县县长、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安徽省人委副秘书长。1965年调淮南工作,先后任中共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委顾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淮南的两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积极向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他反应机敏,才华出众,关爱百姓,受人尊敬,实为人民敬佩的一位政府官员。
民主政府县长潘效安 入城修路支前渡长江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震撼和动摇了盘踞在江淮地区的国民党势力。中共江淮区党委根据华东局的指示,按照巩固淮北、发展淮南的方针,决定成立中共江淮第五地方委员会,管辖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西、浦(口)合(肥)公路以南,巢湖与运漕河以东。地委机关设在和含县功剩桥。原属于皖西四地委管辖的和含工委,划归江淮五地委领导。为便于领导,地委将和含工委领导下的和含县一分为三,原属含山县管辖的地区划出,单独成立含山县;和县管辖地区的得胜河以南,建立和县,重新组建和县县委、县政府;得胜河以北,含江浦县部分地区,建立江和全县(简称江全县)组建江和全县委、江和全行政办事处。
1949年1月15日,江淮五专署决定,将和含县爱国民主政府,改为和县民主政府,任命潘效安为和县民主政府县长①,何月波任副县长。设立民政、文教、公安、财粮、交通、邮电管理等职能机构。
和县民主政府成立后,坚决执行上级党委制定的新区十大政策(主要内容):在新区“不打土豪、不分浮财、不分田、不罚款;坚决保护工商业;实行减租减息和爱国的合理负担政策”②1月16日,解放军江淮五分区副司令员赵鹏程与和县民主政府县长潘效安安排百姓、刷标语、放鞭炮,欢迎和含联防主任曹亮文率两个大队、5个中队,400余人枪起义③。1月28日,和县境内除沿江地区国民党仍占有少数“桥头堡”外,其余已全部解放,国民党残部撤出和城。在有关人士的策应下,和县城关做好迎接解放军接收的准备。28日,县长潘效安在姥桥桃园拐子,召开解放和县城的准备大会④。
地处桃园拐子(菱湖村)和县民主政府旧址
郑浦港新区姥桥镇菱湖行政村委会
2月1日,潘效安率武装人员、党政干部100余人,举行接受和城入城式。随后,解放军第3野战军74师、89师、90师共约3.5万人进入和县,待命渡江。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县委、县政府适时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民党的斗争转入到支援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工作。成立了由县党政军联合组成的支前指挥部及和县支前民工团,和县民主县长潘效安兼指挥长,县委书记倪合刚兼政委;支前民工团团长由唐九奎担任,何月波兼政委。渡江指挥部成立后,紧急动员全县民工2.7万余人,抢修公路约115公里,分别为:和城——乌江20公里;和城——裕溪口40公里;和城——含山35公里;裕溪口——铜城闸15公里;西梁山——白渡桥5公里。修好人行大道160公里,分别是:西埠——善厚20公里;善厚——绰庙30公里;绰庙——西埠30公里;绰庙——乌江30公里;含山川山口——姥下河35公里;铜城闸——黄山寺15公里。整修大小桥梁60余座,从而保证了解放军在和县境内的道路畅通⑤。在潘效安和倪合刚的领导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做好粮食、柴草、船舶、民夫、担架等方面的准备,全力支援大军渡江。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西梁山、裕溪口国民党守敌相继溃逃,和县全境解放。4月22日,和县县委、县政府,由姥桥桃园拐子迁入和城⑥。
1949年6月,中共皖北区委决定:将皖西四地委、江淮五地委合并,组成中共皖北巢湖地方委员会,下辖和县等7个县。与此同时,原皖西四专署、四分区分别与原江淮五专署、五分区合并,成立皖北巢湖区专员公署、皖北军区巢湖军分区。7月,中共巢湖地委决定:将江浦县所辖的香北、香南、西埠、善厚及原临江县所辖的雍家镇、裕溪口以北、淮南铁路以南地区划入和县。和县民主政府改称和县人民政府,全县共辖西太、沈家巷、新桥、乌江、濮集、善厚6个区委及历阳直属镇。9月,李志担任县长,何月波任副县长。潘效安卸任和县人民政府县长职务(此后,人称潘效安为和县首任县长),调任中共巢湖地委秘书长,后任无为县县长。
慰忠烈立碑挽联 陪郭老写诗结缘
黄宗发(1910-1951),男,无为县开城镇六店乡人。自幼父母双亡,常以帮工、讨饭度日,1951年参加农会,担任分田小组组长,土改工作中,黄宗发主动揭发破坏土改运动的坏人坏事,坚决地同地主、特务分子进行斗争,成为土改运动的积极分子。同年春,正值土改运动进入高潮时,黄宗发同志和妻子同时被“反共救国军无为县尚峰支队”的特务杀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公安机关侦破,逮捕杀害黄宗发夫妻的凶手及敌特分子16名,经过公开审判后,全部予以枪毙。
公审杀害黄宗发夫妻之罪犯的群众大会
黄宗发夫妻之墓
1951年4月10日,为安抚英烈,且将黄宗发乡名改为“宗发乡”,并由无为县政府为黄宗发立碑,县长潘效安亲自撰写碑文“在土改运动中被地主特务杀害之农民黄宗发及其妻范氏之墓”⑦。县长潘效安亲撰挽联"苦虽未诉仇先报,冤已得伸死亦安",此联先告死者,虽然你的苦难未来得及诉出,但你的大仇已报,犯人已枪毙;下联安慰死者,公审大会已开过,冤屈国家已为你伸张,你安心去吧。全面地把黄宗发的现状及遗愿通过此联透彻地表达出来,以此慰问忠烈,安抚民心,从而也展示了潘效安的才华、能力和水平。
潘效安卸任无为县长以后,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秘书长,后调任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他一生喜爱读书写字,善诗文,工书法,曾编写《笑安诗记》。在此期间,他曾有一段和郭沫若诗缘为省内各界所敬仰。
1964年5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由副秘书长连贯陪同,前来安徽视察,潘效安奉命陪同郭沫若前往安徽各地视察。
郭沫若像
郭沫若和于立群全家福
1964年5月20日,郭沫若一行抵达黄山。22日,来到黄山脚下,开始登山游览。首先游览莲花峰,然后向北海进发。当看到近在咫尺的莲花峰,潘效安触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即赋诗一首,送给连贯,然后呈给郭老。诗曰:
最好光明顶上看,从来惊险未为难。 天公着意迎佳客,密布青云护上山。
郭老看后,连声叫好,赞其才华横溢,敬佩不已,立即依原韵和诗一首:
要把风光一一看,不辞艰险不辞难。 回京回报黄山景,应说黄山绝妙山。
潘效安接读后,为郭老的诗才和人品感动,随即又吟诗赞曰:
诗人佳句难推敲,又爱名山又爱高, 天公知君情与意,故铺大雾在山坳。
潘诗写好以后,送于郭老指教。郭老看后,随即又和了一首诗,赠予潘效安:
佳句描绘雾里敲,写真技巧比雾高。 诗人登山天帮助,怎奈“悲啼”在山坳。
郭老首先肯定潘效安的诗是在爬山的过程中、在黄山莲花峰的雾里推敲而成。诗里“写真技巧比雾高”,显然是对潘效安诗的赞赏,诗是在莲花峰上写的,这里的“雾”,当然是指莲花峰上的“雾”,飘渺虚无,得之于天趣⑧。即使有“悲啼”之感,也是丢在山坳里。潘效安和郭老的这一段诗缘传颂至今,从而可见潘效安的诗词才华得到了郭老欣赏与肯定,令人敬佩。
潘效安1965年12月调任淮南,1983年10月离休。1988年12月12日在淮南逝世,终年85岁。
和县人民永远怀念和县民主县长潘效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