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梓树村,这里地处大别山腹地,皖豫鄂三省交界处,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小山村,一片红色的故土。
蜿蜒的白沙河穿村而过,在山村北端的宋家湾与牛山河会合,逐步接纳更多的支流,不断发展壮大,一路飞奔,汇入梅山水库。
梓树村的中心居住区在梓树坪。历经白沙河的冲刷和洗礼,这里自然形成了一处河流冲积平原。
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将这里变成了农田和耕地,自然也建起了房舍与河堤,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河边,在村头,人们遍植桑梓。采桑叶养蚕纺丝,或售卖或自用,或交换财物,养家糊口;取梓木制作器具,材质轻巧,纹理清晰,光滑耐用。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梓树生长快速,树冠如伞,形态优美,人们誉为生命之树,奉为灵木。
村子西南的河边几株梓树参天耸立,成为人们遮阳避雨、休闲憩息、家长里短的活动场所。
因这几株地标性的梓树,人们遂称此地为梓树坪。
文明因水而兴。梓树坪地处白沙河下游,自古就是鄂豫皖三省通衢的交通要道。
听老辈们说,昔日的梓树坪颇为繁华,饭庄、旅馆、商铺、酒肆、豆腐店、榨油坊等一应俱全,幡旗林立,鳞次栉比,商贾众多,南来北往,甚是热闹。
还记得儿时常念的歌谣:走走走,上汉口,大都市,看不够... ...还有关于河南商城的:做生意,到商城,一路走,忙不停... ...
梓树坪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盐店,顾名思义,这里还是曾经盐业交易兴盛的地方。
虽然现在无从考证当时的景象,但从历朝历代对食盐这个生活必需品都严加管制的历史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梓树坪能成为盐店,也再次证实了这个小村庄有着不平凡的过往。
多少年来,历经硝烟战乱、洪水灾害等浩劫,梓树坪小街也几度兴替。唯有村头的耸入云霄的梓树一直傲然挺立,守望着这一方家园。
到解放初期,这里还住着鄂、胡、徐等姓氏十几户人家。1954年的洪水,让这里再次被淹没,住户全部迁移。
梓树坪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因为这里鲜明的红色印记。
1929年,立夏节起义的烽火燃遍皖西大地,沙河暴动、西河暴动相继爆发,唤醒了梓树坪这片土地的革命豪情。
这里的人民或坚守后方支援革命,或报名参军浴血奋战,涌现了开国将军于侠,省军职老红军朱国栋、吴英成等优秀革命前辈,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有许许多多从梓树坪走出的优秀儿女,他们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英名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他们的精神永远被我们铭记。
这里曾经发生了著名的梓树坪战斗。
1935年2月21日,红二十八军游击至霍山县黄毛山西界岭一带,高敬亭决定部队兵分两路行动。
军政委高敬亭率一部分队伍北上,师政委方永乐率主力南下,以图粉碎蒋介石的3个月“清剿”计划。
2月22日,高敬亭率第二四二团二营和手枪团一分队到达燕子河,接着又西进北上,3月3日到达梓树坪,与赤南县四区区、乡苏维埃干部战士20多人会合,当晚在梓树坪宿营。
3月4日,张学良东北军108师622团3营来袭,由营长刘清昶率领,从银沙畈经关王庙向高敬亭所部袭来。
高敬亭得知情况后,布置林维先二营和手枪团一分队预先沿白沙河两侧高地设伏。
下午二时许,敌人一路从关庙经牛山河大桥向红军扑来。
当尖兵排进到梓树坪时,埋伏在两边高地的红军一面以强大火力杀伤敌人,一面开展阵前喊话,并将尖兵排包围。
敌人见势不妙,一个排二十多人全部投降,并喊:“不要打,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缴枪。”
后面敌人见尖兵排被包围,便分两路向红军攻击。
高敬亭也兵分两路阻击敌人。战至下午5时左右,仅用两个半小时,歼敌两个连,缴获双环马步枪120余支,轻机枪6挺,子弹5000发,打死打伤敌人100余人。
残敌当晚逃回银沙畈。红军给被俘的30多人发了路费,遣散回家。
战斗结束后,部队继续北进,4月19日到达赤城县苏区。
这是红二十八军重建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部队装备得到很大改善,大大鼓舞了士气,提升了战斗力。
貌似强大的东北军,饱尝国难家仇的官兵,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是爱国抗敌的民族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