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主动迎击敌人围攻。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对苏区的留守工作进行严密部署。为适应从正规战转向游击战的需要,闽赣省军区对地方武装进行整编。整编后的闽赣红军独立第十七、十八团在归化、清流、宁化一线阻击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其他地方武装在宁清归、建宁泰等区域牵制国民党第八、五十二、八十、八十八4个师的兵力。闽赣省委坚持“保卫闽赣苏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方针,集中兵力徘徊于建宁、归化、广昌、宁化、清流等地区,主动迎击国民党围攻。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坚决执行中央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敌于清流苏区之内,为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1934年11月7日,归化失守,闽赣游击队撤入清流。24日,敌五十二师一五四旅进犯林畲,25日,进犯嵩溪,26日,清流城失守。据民国年间连城新新书局承印的《清流县志·大事志》记载:“卢部军驻城时,住民仅余二十七户,计口共四十八……”由此可见清流城阻敌战之惨烈。至此,清流苏区时期建立起来的革命武装损失殆尽,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
三是坚持游击战争。清流城失守后,闽赣十八团及清流游击队撤往宁化湖村等地,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1月29日,闽赣游击队400余人在城北大基头与暖水塘之间,阻击企图向暖水塘一带推进的敌五十二师一五六旅。在此后更加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清流苏区始终坚持红旗不倒。1935年1月,闽赣军区十二、十七、十八团由司令员宋清泉率领,在清流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月24日,清流县保安第一分队在曾坊“追剿”游击队,激战3小时,游击队撤往坪上。2月中旬,遵照中央指示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争,闽赣军区部队从清流开拔,往沙县、尤溪、永春、仙游一带活动。留下永安、连城、它化、清流等闽西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的红九团第一营、第三营等部队,向闽西南转移。4月2日,闽十八团等武装由宁化进入清流、归化,在邱坊、谢地、林畲一带等地游击,遇国民党五十二师追击,伤亡惨重。4月5日,闽赣十八团进入余朋炭山,这天炭山村正举办“三月三”庙会活动,国民党军52师307团士兵尾随而至,包围红军并发动进攻。红军战士当地交通员指引沿隐蔽小路悄悄下山抄袭敌后,对敌实施反包围。这次突围战斗,闽赣十八团共毙敌40多人,俘敌50多人,缴获步枪100多支。6至9月间,红九军团第二营与闽赣十二、十八团部队会合,转入敌人后方的永安、清流、连城、宁洋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3月,刘汉率领的由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在清流下洋、古洋源一带进行游击活动。4月,其第一支队向清流、宁洋、连城边境出击,造成敌五十二师惶恐不安。5月,作战分区在清流东南部建立游击根据地和地方武装。1938年1月,这支部队和闽西南、闽浙边等红军游击队共2500余人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清流苏区军民和各根据地军民的顽强斗争,既为主力红军在频繁的战斗间隙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也使其在实施战略转移前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战略思想、兵员补充和战略资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和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政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斗争近两个月,后又与闽赣、闽西等地方红色武装并肩作战,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以游击战术打破敌人的“清剿”,拖住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北上红军的压力,从另一个方面给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予以有力配合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