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1期,作者武健华(曾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8341部队政委)文章有删节
毛泽东一生读过大量的中国古籍,他从这些古籍中批判地吸取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华,并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工作服务,这在他的著作、报告、讲话、书信以至批文中,是屡见不鲜的。在他借用的古籍精华中,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倡仪实行火葬》的问题。他说,人死了之后如何安葬,自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在2000年前,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刘向,可以说是博洽多闻、通达古今的有识之士。他反对厚葬,曾经向西汉成帝写了一个《谏营起昌陵疏》的奏章。他在谏疏中,纵观历史,比较对照,总结了厚葬的教训。他得出的结论是:“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因此,他规劝成帝不要营造劳民伤财、挥霍奢华的昌陵。可是成帝不能从其计,卒蹈前代厚葬之覆辙,不十数年,西汉亡而王氏代。
毛泽东说,我们是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种安葬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以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做礼法,常使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还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在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因此,我们倡仪,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率先实行火葬。……
毛泽东讲完话后,第一个在《倡仪实行火葬》书上签名。按照签名顺序,还有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陈云等党内外人士136 人,这极大地推动了在全国人民中实行火葬的习俗。
“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
毛泽东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允许在规章制度之外,乱花人民一分钱,如有发现,必亲自出面严加制止。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为制止在韶山为他建造房屋,曾亲笔致信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他在信中说:克诚、首道同志,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1954年江青擅自提议,在北京西郊某地一建筑物内,为毛泽东修建一小型游泳池。此事被毛泽东发觉,随即进行了严厉批评并予以制止,为此江青写了检讨。事发后,毛泽东在1954年4月25日给刘少奇和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写了这样一封信:“刘、陈、邓诸同志,江青此信请阅。为补救计,建造费五万由我的稿费中支出,游泳池封闭不用。”
在毛泽东住地丰泽园西侧有一古建筑“春藕斋”,是中央领导人召开小型会议和举办文娱活动的场所。因年久失修,1958年中央警卫局报经中央办公厅审批,准予修垮补漏。在施工过程中,相关负责同志随意将民间使用的黑色筒子瓦改换成古时官场专用的黄绿色琉璃瓦。毛泽东从外地回京,看到金煌煌的“春藕斋”屋顶,就发了脾气。
该同志自知闯了祸,慌忙写了检讨送上。过了几天,毛泽东在检讨报告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秘书人员在《宋史·李沅传》中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批评是中肯的,也是严厉的。 在原则问题上毛泽东是从不迁就的。
“似应减半执行,以示同甘共苦”
毛泽东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格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
1957年3月4日,毛泽东看了新华社《内部参考》2月27日第2139期刊载的《对中央负责同志的肉食供应工作浪费情况甚为严重》的消息。消息说,据《大公报》通讯员反映,北京市食品公司对中央负责同志的肉食供应,规格要求很高,食品公司需费很大的力气,经过严格的挑选,才能符合标准,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当即批交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查办。批文说:“内有对中央负责同志肉食供应严重浪费一文,请据此检查,分清责任,予以处罚。并将情形告我为盼!”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新华社派记者对此事作了调查,并在新华社《内部参考》4月4日第2170期刊载了《关于对中央负责同志肉食有严重浪费现象的调查》。这篇调查说,《大公报》通讯员所反映的情况,经记者复查,有些情况是事实,但不够全面,并有夸大之处。实际情况是:北京市对中央负责同志的肉食供应,几年来和特种供应(对象是各国使馆、大饭店、外宾、专家、高级医院等)的标准相同,并没有其他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全市每天特种供应的猪60头,占全市每天供应量的百分之五,其中只有3头左右是供应部分中央负责同志的(目前约160户),不足全市特种供应量的百分之五。至于要求严格,是因为此类供应如质量不好或不卫生,极易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
毛泽东看了这篇调查后,又于4月6日写了第二个批语:“尚昆同志:一百六十户每天三头猪,如以每头一百五十斤计算,共有四百五十斤,每户每天得肉约三斤弱,仍太多,有一斤或一斤半就够了,可减少一半,请你研究是否可行,我以为是可行的,似应减半执行,以示同甘共苦。现在供应油肉到用户,实际上有很大浪费,至少有三分之一浪费掉了。”
“铸铜像影响不好”, “只有讽刺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省、市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后来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多次提出为毛泽东竖立大铜像或授予毛泽东最高荣誉勋章等提案,均被毛泽东回绝。
1950年5月20日,沈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决定在市中心区修建开国纪念塔,塔上铸毛泽东铜像。毛泽东在来函“修建开国纪念塔”旁批写“这是可以的”;在“铸毛泽东铜像”旁批写“只有讽刺意义”。最后在公函上批示:“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有代表提出,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给予毛泽东以最高荣誉勋章的提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1954年8月4日给中央电报请示,该大会是否可以通过此提案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毛泽东8月6日告“邓小平同志:请即复不要通过此项提案”。
与此同时,毛泽东对国内某些单位和群众给中央、给他致敬、祝贺、送礼等做法,一再严加制止。1951年12月25日,他在中央转发中办秘书室工作报告的批语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报告中,所说某些党政机关,动员群众写致敬信、发祝贺电以及机关团体和群众给中央送锦旗送礼品的事情,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是一种政治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