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我的疼爱,很快就令我亲近与依恋。一天半夜我醒来上厕所,黑乎乎的房子里找不到爸爸,就塌拉着的鞋、哭着去找。我推开另一个房间,看见爸爸和叔叔们在里面谈话,整个房子烟雾腾腾的呛得我直咳嗽。爸爸看见我委屈的样子,爱怜地把我抱回到床上。我不让他回去谈工作,要爸爸陪着我睡觉。只要爸爸在我的旁边,心里才踏实。
“志司”极少有小孩子去,那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很喜欢乖巧的我。爸爸工作很忙,没时间陪我,白天由一位志司的阿姨照顾我。我遇到了一群朝鲜人民军的大朋友,他们知道我是志愿军的孩子,就高兴地和我一起拍照留念。后来妈妈也来到了志司,离朝回国前,志愿军政治委员王平上将为我们设宴饯行。妈妈说那次有不少好吃的,可是我只记得有一盘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好喜欢却又不好意思去拿。
在朝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瞻仰离志司不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一次是7月29日志司的阿姨带我去的,另一次是9月23日我随爸、妈和志司的叔叔们一起去的。在我看来烈士陵园修建得十分壮美,中式的三门琉璃牌坊大门上悬挂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牌匾,六角亭中央的白色墓碑上题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烈士永垂不朽”。我拉着爸爸的大手登上数级台阶,白墙绿瓦的拱形壁上刻着“向烈士致敬”。毛岸英等百余名志愿军烈士长眠在山峦环抱的苍松翠柏之中。
爸、妈和叔叔们在毛岸英烈士墓前默哀致敬,那时我不知道毛岸英是谁,但我相信爸爸敬重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我静静地坐在毛岸英墓旁,双手合十托住面颊,默默地说:“叔叔,安息吧!”我长大后知道:毛岸英是毛主席最疼爱的长子,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国难当头时勇于挺身而出,是从领袖到高级干部的后代中唯一入朝参战的,年仅28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爸爸第一次入朝参战刚到位于大榆洞的志司时,得知毛岸英于五天前牺牲的消息,更加激发了爸爸对毛主席的无比崇敬和为祖国而战的坚定信念。
为表彰爸爸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朝鲜劳动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爸爸去世后,妈妈将此勋章无偿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我去志司看望爸爸的日子,成为我幼年最美好的记忆。
编者按:文章通过作者回忆幼年时亲自去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部去看望阔别5年的父亲——时任志愿军情报处处长江涛的经历,用一个特别的角度,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和惨烈,从一个侧面真实的记录了“志司”如何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父亲江涛随志司转战千里, “志司”的营地大都是寒冷潮湿、如同冰窖的废弃矿洞或四面透风的房子。没有桌、椅、床、褥,他们伏在背包或者文件箱上工作,吃的是炒面、土豆干、压缩饼干,指挥间隙挤在铺着薄薄的稻草或玉米秸的地面和衣而眠。志愿军前辈们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指挥中华儿女打败了世界“一流”军事能力的军队。父亲两次赴朝鲜前线,明知上战场生死未卜,却义无反顾,抛家舍业,作者和其他志愿军的孩子一样,在国家的幼儿园长大。很难得的是,她有幸亲自去朝鲜探望父亲,并在志愿军司令部亲眼看到志愿军叔叔们工作,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这也为她研究记录抗美援朝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非常珍贵的记录,感情真挚,史料珍贵。 (编辑:柴英)
(作者简介:江和平,汉族,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退休,大专文化。退休前为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门诊部副师级文职干部,国家执业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