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张亮,家谱名为张家锦,字叔明,又卬亮,安徽和县白桥镇张家湾村人。两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竭力办好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编写校歌,凝聚人心;关爱教师,献身教育,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受世人尊敬。
[关键词]和县中学校长 张亮 以身殉职 教育
张亮,家谱名为张家锦,字叔明,又卬亮,安徽和县白桥镇张家湾村人。曾两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热爱教育,治学有方,办学有道,深受师生爱戴,社会好评。1942年2月,从香泉到县政府所在地善厚洽领钱款,途中被日寇杀害,献身教育。
一、真心热爱教育,竭力办好学校
1910年,张亮前往和县县立高小求学,“每遇夜阑人静之际,辄见其孳孳不已。”①,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求学于江苏省立一中,学大进,品益敦,师友称之”②。后入山西大学再进北京大学学习,“专攻哲教,旁及政治经济。国府成立后,乃致力于党政”③,任县政府科长,备极辛勤。1930年,“旋因地方教育亟待推进,遂长县立初中”④。张亮热爱教育,初任和县初中校长后,团结带领老师认真教书,真诚育人;竭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服务学子。他积极筹划扩建学校,多方落实经费,在老和县一中喜雨亭四周建造房屋7座,随后又建造大礼堂。学校由接手时1个班58人,扩增为5个班200余人,和县学生踊跃上学,教学秩序日趋正规,在社会上获得较高评价。
图为张亮年轻时照片
图是照片背后说明
和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印
1939春,在“倭奴入寇,神州震惊。兽兵所至,闾里为虚;铁蹄所及,民命不保。”⑤国难之际,学校难以为继,“先生不避艰险,毅然重长县中。”⑥再度出任校长。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址和县南乡戚桥,远离公路。学校虽在乡镇,但张亮他仍以教育为重,竭力办好教育,一心提高民众素质,教育成绩尚佳,受到省教育厅嘉奖,将原定教育补助费增加一倍半。他狠抓教育宣传,扩大招生,在省教育厅批准下,增设高中部,提高和县办学层次,提升学生学识水平。1940年,为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确保师生安全,他带领师生将学校迁到香泉。随后,因战乱又将学校迁往高皇殿。学校虽搬迁多次,他不因战乱而停办学校,他真心热爱教育,竭尽所能,继续办学,力争确保师生安全,一心办好学校,为和县学子有书读,读好书作出了最大贡献。
二、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好学校
1930年,张亮“遂长县立初中”。初任和县初中校长后,便一心扑在办学上。他制定学校规划,积极筹划扩建学校,多方落实经费,加大资金投入,极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老和县一中喜雨亭四周建造房屋7座,随后又建造大礼堂。学校则由1个班扩增为5个班,为和县学子提供较好的读书学习地方。真如齐坚如在传中所写“今日吾和青年之佼佼者,莫不出其门下甚盛矣哉!”1939春,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址戚桥,张亮再度出任校长。他积极筹募资金,解决校舍及师生生活困难。因战事学校又迁址香泉,时有学生350人,高中51名,教职工10余人。他想尽办法募钱款,花费脑筋找校舍,力争继续办学,决不停课,荒芜学业。由于战事紧张,张亮校长考虑师生安全,又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从香泉迁往高皇殿。在新校址,面临无教室、无宿舍、无粮食等困难,张亮仍然坚持办学,找乡亲、找朋友,借祠堂做教室,用稻草和泥捣成“泥牯牛”作凳子;住草房作宿舍,铺稻草当床垫,想方设法解决办学困难,克服重重障碍,改善办学条件,坚持按期开学上课,确保200名学生继续读书。
三、主持编写校歌,凝聚师生心力
1939年,张亮再次出任和县中学校长。为扩大学校影响,凝心聚力,整顿教学秩序,张亮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弦歌赖以不绝,教育于焉复兴。”⑦组织编写校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师生同唱校歌,对内鼓舞师生士气,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对外展示学校责任、形象和宣言,吸引师生前往。学校搬迁到戚桥时,张亮校长亲自编写校歌,由教员朱霜菊作曲。校歌:“仗剑天门,弯弓乌浦,江上起惊雷。文献昭垂,雄风斯振,桃李尽成材。茹古含今,融中汇外,极目山河改。三年有成,万方多难,黾勉在吾侪。”至今流传在和县一中校园。和县一中百年校庆赋中还引用其中歌词。整首歌词简明通俗、富有号召力;又不乏传统诗词的韵文美感,很具吸引力。校歌“四四五”句式,共四段。篇幅不长,颇有字斟句酌之感。第一段介绍地理位置及形势变化;第二段是学校任务,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第三段是教学方法和目标,“融中汇外,极目山河改”,用中西先进文化教育学生;第四段是责任担当,,勇于为国家赴难,“黾勉在吾侪”。从校歌中可见张亮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更展示了张亮校长的才华,更体现张亮撰写校歌,凝心聚力,办好学校的能力。
四、一心关爱师生,以身殉职教育
1939年,张亮在日军入侵和城,学校迁到戚桥之时,再度出任和县中学校长,主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1940年战事紧张,张亮他心系教育,心系师生,关爱师生,为了师生的安全,他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迁址香泉,继续办学。学校迁到香泉后,他立即联系校舍,安排师生住宿;积极筹措钱款,解决吃饭问题,保证师生安心教书学习。尔后,张亮校长考虑香泉离和城较近,为保证师生安全,又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从香泉迁往高皇殿。几次搬迁,他考虑的全是师生安全,而自己妻儿家小最后全部留在香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