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祖昌将军故居的父亲的办公室,甘公荣介绍,父亲从来不摆老干部的架子,总是以一个普通党员来要求自已
甘将军常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来当官做老爷的。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下面就是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要求自已的小故事。
故事之一,电灯泡:沿背村的水电站在甘祖昌的带领下建成发电了,大队干部想到他是位老红军,又为建设电站出资出力,就准备让他先用电。他得知情况后,却不同意。直到一年后,全村乡亲都用上了电,他才用电。大队干部看他年纪大了,眼睛花了,给他安装了一盏60瓦的电灯。别看甘将军岁月大了,可他清楚的很,他到村里转转,得知大家都是15瓦的电灯泡,他就立即果断的换成了15瓦的电灯泡。
故事之二,安玻璃:在农村给窗户上安玻璃,在过去也算是贵重物品。甘将军的房子从他入住起就没有安过玻璃。有一次,省民政部门的一位同志来看望他,发现后就送了几箱玻璃。甘将军却谢绝了:“农村乡亲们的房子大多数没安上玻璃,如果我安上了玻璃,那就是搞特殊了。我要和群众一个样,不能搞半点特殊。”后来等乡亲们都安上了玻璃,甘祖昌家才安上了。
故事之三,四件宝:在故居二楼甘将军和龚老的住室,我们看到非常的简陋。甘将军的女儿甘公荣指着展品向我们讲述了甘老的四件宝(复制品):罗布汗巾、水壶、挎包、烟杆。沿背村的乡亲们形容他:一身补丁打赤脚,一根烟斗没有嘴,罗布汗巾肩上搭,走路笔挺快如风。一个地地道道、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甘将军的挎包,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发的,黄布面已洗的发白了,还磨破10多个小洞,龚老给他补了多少次了。挎包里装着文件、笔记本、钢笔、眼镜及用药、牙刷、毛巾等。他因工作经常外出,他怕家人牵挂,就不告诉家人。家人就只好根据烟杆、挎包在不在,来判断外出的远近。如果挎包在,烟杆不在,说明他没走远。如果挎包不在,说明他走远了。
故事之四,最后的话:望着甘将军80岁和龚老的合影照片,感触很多。他从新彊回来的时候,苏联医学专家说他活不过60岁。但他不仅活过了60岁,还活到了81岁。在甘将军弥留之际,他仍断断续续地对家人说:“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化肥支援村里农业……”
在甘祖昌将军故居的父亲召开家庭会议的地方,甘公荣介绍,父亲一贯严格要求子女,从小要求他们大公无私、热爱劳动
1950年,为了革命离家多年的甘祖昌回家探亲,他回去时没有把自己儿子甘锦荣带走,却把堂兄的儿子甘炳郎带去新疆读书。这可对于甘将军的母亲来说很有意见,对于乡亲来说也难以理解。自已的儿子在乡村干篾匠,由于从小照顾不好身体很弱,干起活来很是吃力。奶奶实在是看不过去,就对他说:“你父亲在你小时候就投身革命,照顾你很少。现在他在新疆做了大官,你去找他吧!”
甘锦荣千里迢迢跑到新疆,甘将军却安排他去打铁。儿子感到十分委屈,别人可以上学,作为他的儿子却让打铁。于是他便给奶奶写信“告发”他父亲,奶奶见信后很是气愤,来信责备甘将军。他回信说:“现在刚解放,厂里机器少。干部子女应该带头干粗活,等以后条件好了,就解决了。”
本来就身体弱的甘锦荣,果然打了几天铁,就吃不消病倒了。甘祖昌幽默地对儿子说:“本来想把你培养成钢铁战士,谁知你没这福份!”
甘锦荣后来随父亲回乡当农民,此时,他的女儿已十几岁。生产队办饲养场,准备招一批饲养员。大家知道,这个活工分高,又轻闲。甘锦荣找到生产队长,想让女儿当饲养员。这事让甘将军知道后,就把甘锦荣叫来批评他说:“你女儿不适宜干饲养工作,你怎么净给队长出难题?当干部的家属应吃苦在前,亨受在后啊!”甘锦荣随后找到了队长,收回了意见!
三女儿甘公荣,是甘老最得意的孩子。小的时候,甘祖昌一有空就给她讲故事、说笑话,父女感情十分融洽。有一年春节,童年的甘公荣见邻居的孩子穿花衣服,便让父亲也为自己做件花衣服。为了满足小女儿的要求,他把结婚时的被面拿出来,对老伴说:“把这个剪了,给公荣做件花衣服吧。”龚全珍说:“被面剪了多可惜,你就给她做身新衣服吧。” 原来,甘将军家已有五年没有给孩子做新衣服了。但甘祖昌说:“干部的子女为什么就非要穿得比别人好呢?”童年的甘公荣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下,懂得了很多道理。
这是发生在1974年公荣初中毕业的一件事,班主任来家访向甘祖昌汇报了当时学校的情况: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乡亲们都想让子女升入高中。但由于条件限制,全县初中毕业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推荐升入高中。甘公荣由于学习好,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已被列入第一批推荐上高中名单。
甘祖昌听了老师的话说:“谢谢老师!大家都想上高中是个好事,说明乡亲们已开始重视文化知识了。那就把我家公荣的名额让给他们吧!”
老师惊讶地说:“那怎么行呀?甘公荣在学校可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啊!”
甘祖昌站起来坚定的说:“我已决定,公荣不升高中,回家跟我参加农业生产!”
老师走后,而面对还想上学的甘公荣,甘祖昌耐心对甘公荣说:“我8岁就参加劳动,你已经15岁,不算小了吧?我和你三个叔叔加起来一共学了6年书,你一个人学了9年,也可以了。你是干部子女,要带头艰苦奋斗,把农村建设好!”
现在,甘公荣已60来岁,她时刻牢记当年父亲的教导,无论是过去在银行工作还是做爱心人士,她都是兢兢业业办事,勤勤恳恳为顾客、社会服务。
在甘祖昌将军故居的母亲照片前,甘公荣介绍,母亲总是想着怎么能帮助别人
1957年,龚全珍随丈夫甘祖昌将军一起回到江西省莲花县。他们夫妇共育有4个女儿,现在与三女儿甘公荣生活在一起,加上孙辈,家庭成员有30余人。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称为“老阿姨”的龚全珍老人,所在的家庭继获得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最美家庭”后,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文明家庭。作为家里的大家长,拥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光荣称号……几十年来,龚全珍始终以甘将军为榜样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投身于建设家乡,造福群众的事业中。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如故地弘扬甘将军精神、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矢志不渝地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同时,对孩子从小要求非常严格,教育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心系群众、勤恳踏实,为后人、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榜样。
早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的龚老挚爱教育工作,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她在乡村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几十年。村里有一位妇女得了白血病,钱已用完,不想再治了。龚老听说了,来到她家看望她,并鼓励她振做起来,治病花钱都有我来付。一席话,感动的患者热泪盈眶!近十年来,她用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资金就达10多万元。离休后,她坚持离职不离岗,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耄耋之年又建立“龚全珍工作室”,引导年轻一代踊跃参与到红色教育队伍中来,使革命传统教育薪火相传。她扶贫济困慷慨大方,自己却不舍得吃、舍不得穿。乡亲们心里最清楚,她吃穿简单朴素,这么多年少见她买过新衣服,没见她吃过高档营养品。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钱用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浪费,总是想着怎么能帮助别人。”甘公荣说起母亲的往事,这样说,“现在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怎么出门了,但她总是念叨还有没有困难的学生,得帮帮他们。”受母亲的影响,原在当地工商银行上班的甘公荣,也习惯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乐于扶困助学,先后捐款5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她还担任了社区“龚全珍工作室”志愿服务队队长,开展志愿活动100余次,帮扶孤寡老人、贫困母亲、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她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名合格公民。我们是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
在甘祖昌干部学院的教室里,记者还听取了甘公荣的儿媳贺娟讲述的甘将军夫妇故事;在甘将军参与修建的将军水库,记者看到诺大的水库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灌溉着这一带农田和滋润着一方百姓;在甘祖昌干部学院的礼堂里,记者观看了村民们演出的采茶戏《并蒂莲花》……是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开国将军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等老一代开创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在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