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资讯是这样丰富,交通是如此快捷,文学艺术家获取题材和故事的时间成本已经被降到了最低,作家艺术家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锻造精品。现在的作家艺术家搞创作的客观条件,毫无疑问是前所未有的好,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有些人弄出来的东西,还是“形式大于内容”,是作品而非精品。如果找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创作时缺乏精品意识,没有工匠精神。
在一些本来挺好的电视剧里,人们经常会在字幕上看到一些错字别字,虽然是白璧微瑕,还是让人有吃鱼被刺扎了嘴的感觉。图书里的此类现象,也不鲜见。初看这是技术问题,细想则是态度问题。这样不严谨,不精细,说到底是对读者和观众的不负责,不尊重。
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真该好好学一学白求恩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学一学餐饮界许多“中华老字号”把几样美食做到极致的追求,在采风时身入心也入,少一些“走马观花”,多一些用心“探花”。在创作中对语言文字精益求精,有时真要有“得来一个字,拈断三根须”的严苛精神。
锻造艺术精品这件事,慢不得,也急不得。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好匠人做活,不惜耗时费力,求精求细,虽然慢,但做出来的东西美得无可挑剔。文艺家高标准、严要求搞创作,看似慢,实则快。创作时低标准,宽要求,看似快,其实烂。古人讲,“文章不怕千回改”,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就是为了搞出精品佳作,对得起当下,无愧于未来。锻造精品,心浮气躁肯定不行,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像好工匠那样精雕细刻,用工匠精神锻造作品,创造出人民满意,无愧时代的经典精品,我们离文艺高峰就越来越近了。
共产党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谋发展,离不开枪杆子和笔杆子。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界精英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为人民筑精品,为创造文艺高峰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每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为这个伟大使命奋斗,其乐无穷,我们应该乐在其中,这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2019年5月1日 于北京大兴中建国际港
5月28日再改
10月31日西安又改
申尊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华社资深高级记者、首批特聘教授,曾在新华社新疆、甘肃、宁夏、吉林分社工作,曾任新华社宁夏、吉林分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