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凡人还是伟人,这辈子都难免会遭逢这样那样的坏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般人遇到坏事,要么认命认倒霉,要么骂娘发牢骚,要么摇头叹气,要么怨天尤人,总之是消极者居多,积极者居少,无奈的比有为者多。
怎样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坏事,被坏事压垮呢,还是在困境中崛起?
毛泽东的选择是把坏事变成好事。令人感佩的是,毛泽东有一种奇特的本领,他不仅能够而且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死棋走成活棋,还会让坏事情释放出正能量。
毛泽东是辩证大师,他能看到危中之机,能看出坏中之好。
坏事当然不会自动变好事,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坏事才有可能变好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不是消极待变,而是创造条件,积极促变。创造让坏事变好事的条件,是他的绝活。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系统思维能力极强,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或坏事,他都能想出常人想不出的对策,往往还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神鬼难料的“组合拳”,于是难题迎刃而解,坏事变成好事。所以,什么国民党反动派,什么“三座大山”,虽然都貌似强大得吓人,但最终都不是他的对手,而且都垮得稀里哗啦。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曾给学员于江题词:“碰了钉子时,就要向钉子学习,问题就解决了。”这极富哲理的题词,既是勉人,也是励己。
毛泽东就是向“钉子”学习的好榜样。他不仅善于向历史上现实中的许多“钉子”学习,也非常善于从我党我军的失误和挫折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他曾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比较聪明起来了。”他指挥打仗“不二过”,就是碰了钉子,学习钉子,解决难题的最好范例。
看伟人毛泽东怎样变坏事为好事,是一大享受,也是我们提升做人做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这样千古一见的奇伟人不可复制,他老人家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招常让人眼花缭乱,我们可以在欣赏中学习他变坏事为好事的奇思妙道,哪怕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也该三呼万幸。
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后,坏事几乎接踵而来,他却每一次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毛泽东走上战争舞台后,遇到的最大对手就是蒋介石,蒋介石也一直把毛泽东视为最大的敌人。
蒋介石是20世纪世界上最残忍的统治者之一,他比俄国的沙皇凶残一万倍。沙皇对革命党的领导人最严厉的惩罚是抓起来后先监禁,再流放到远东的西伯利亚等苦寒之地劳改,但沙皇轻易不要革命者的命。列宁和斯大林等俄国革命的领导人都曾多次被沙皇流放,很遭罪但命还在,还可以东山再起。
蒋介石对毛泽东共产党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他的办法主要有两条,一是杀头,二是围剿,这两条方针的目的都是要对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进行肉体消灭。他甚至提出“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这样古今罕闻的杀人方针。蒋介石就是要把共产党斩尽杀绝,除却心腹之患,以解心头之恨。即使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期间,战争形势稍有缓和,蒋介石就要不失时机地举兵,千方百计地消灭共产党。他的两只手,真是沾满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鲜血!
蒋介石恨不得将毛泽东食肉寝皮,他曾经悬赏5000大洋,要取毛泽东和朱德的人头。毛泽东多次命悬一线,最后都安然无恙。
毛蒋争锋的前20多年,毛泽东长期处于劣势,这当然是坏事。但毛泽东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办法,一点一点消灭蒋介石的有生力量,一点一点为党和人民积聚力量,积小胜为大胜。他曾说:“我们不做蚀本的生意”。
1947年底,国共两党的强弱之势出现大逆转的苗头,毛泽东以他独有的慧眼发现了这个苗头。还在转战陕北途中的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一战转机,组织以刘邓大军由大别山挺进中原为标志的战略大反攻,向蒋介石的胸膛上狠狠地扎了一刀,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场上的局势迅速由敌攻我守变为我攻敌守。
1948年秋季,在太行山下的西柏坡这个小山村里,毛泽东与蒋介石开始大决战。
毛泽东在几间小土房子里,用文房四宝,指挥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罕见的“三大战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把蒋介石、李宗仁打到了谈判桌上。
谈判不成,他下令百万雄师过大江。那个曾经在中国大地上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几乎不可思议地灰飞烟灭了,蒋介石只好跑到小岛台湾去咀嚼大失败的苦果的滋味。
蒋介石国民党给毛泽东共产党干了多少坏事,是个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经过浴血奋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生死险关,最终取得了大胜利,把五星红旗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江山。
这是20世纪最壮丽的史诗,毛泽东是这部伟大史诗的第一作者。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霹雳一声暴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这一年,毛泽东33岁,当过小学教员的毛泽东头一次上了战场。
这次起义受到严重挫折。起义部队的原定目标是攻占湖南省会城市长沙,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军队强力追剿,起义部队死的死,跑的跑,很快由五千多人减少至一千五百多人。
9月15日晚,毛泽东冒着违抗中央指示的政治分析,果断决定停止向长沙进攻,率领遭受重创的起义部队边打边撤,来到浏阳文家市。
打不赢就走,这是毛泽东的指挥打仗的原则之一。但是,这时候的起义部队往哪里走呢?
19日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集师、团主要负责人开会,研究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他清醒地分析形势,提出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会议通过了毛泽东的提议,部队向南前进。
这一走,走出了灿烂辉煌的一片新天地!
从这时候起,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精神这个法宝,开始在战场上显灵了。
毛泽东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看似退却,其实却是具有突破性的进攻,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在转兵向南的艰难行军途中,一路艰苦战斗,屡遇险情,毛泽东也吃尽苦头,他的两只脚鲜血直流,但依然坚持行军。有些人感到前途渺茫,选择了逃跑。
9月29日,毛泽东把起义部队带到了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这时的部队,只剩下不足一千人了。
在三湾,毛泽东利用甩掉了追敌的几天宝贵时间,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这是一次破天荒的改革。
“三湾改编”最重要的内容是,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委的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从此,“支部建在连上”和“党指挥枪”成了人民军队铁打的制度。这个建军原则,成为毛泽东领导的军队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压不垮,打不烂,却能压倒一切敌人的核心竞争力。
这支队伍从此成了一支崭新的队伍,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彻底改变。
“三湾改变”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开创了党指挥枪和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先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此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军队。后来,我们军队的规模和装备不断发展变化,但“三湾改编”确定的这两条原则,始终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
10月下旬,毛泽东把这支队伍带上了井冈山,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把袁文才和王佐在井冈山上的农民武装改造成红军的队伍。
上山前,毛泽东向部队宣布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红军攻克遂川县城后。他又宣布了六项注意。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
毛泽东在斗争实践中发现,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武装斗争一定要与农民运动相结合,要把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于是,他领导这支初创的红军队伍做群众工作,在当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军队和老百姓,渐渐亲如一家人。
11月上旬,部队攻占茶陵县之后,毛泽东在这个县建立了工农兵政府。这是湘赣边界的第一个工农兵政权。
1928年1月,毛泽东指挥红军攻克遂川县城后,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这就是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的雏形。4个月后,毛泽东和朱德概括出广为人知的游击战十六子诀。
4月24日前后,毛泽东率一个团与朱德、陈毅、王尔琢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宁冈砻市会合。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在宁冈的茅坪,毛泽东建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他亲自担任特委书记,领导边界各县工农兵政府开展土地革命。这次土地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社会大变动,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推翻了,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连永新县一些出家多年的尼姑也下山嫁人分了地。拥护红军和全力支持红军发展的贫苦农民越来越多。
1928年12月上旬,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在湖南平江起义的一支队伍来到井冈山。至此,井冈山成为全国各根据地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部队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时,红军的队伍已经有3600多人了。
井冈山根据地全盛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区域的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共有50多万人,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根据地。
秋收起义是一次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这显然是个坏事,但毛泽东把这个坏事变成了大好事。毛泽东从这次失败出发,奇迹般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总结了游击战的十六子诀,创造了革命军队的建军原则,发现了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这个法宝,开展了土地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军队建设根据地创造了宝贵经验,井冈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红色圣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秋收起义虽败犹胜,胜得意义深远,功德无量。
面对秋收起义的严重挫折,毛泽东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洗手不干。他目光坚定,信心更强;他率领余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革命业绩;他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在井冈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开创了一条新道路,找到了符合国情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想的问题,提的口号,干的事情,都出之于大战略、大智慧,立足当前,影响未来。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没有胜利,但他“失之东墙,收之桑榆”,不是失大于得,而是得大于失。
红军长征的前几个月,毛泽东是个没权没位的闲人。长征出发前,他还是一个靠边站而且经常挨批判的对象。在开辟井冈山和瑞金中央苏区功勋卓著的的他,虽然还是名义上的苏维埃政府主席,其实只是一个军中闲人,只能跟着部队走路。看着红军一次又一次打败仗,他的内心一定很痛苦。
但毛泽东没有消极,消极处世不是毛泽东的风格。他没有抱怨,没有牢骚,甚至没有计较自己所受的委屈,他在积极争取扭转党和红军面临的危局。
因为生病,毛泽东和同样病重的王稼祥躺在担架上,但两人不断地和张闻天交流思想,分析红军胜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探讨今后应该怎么办。正是这种深入的交流探讨,终于促成了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取消了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领导权。毛泽东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正道。毛泽东也从台下,走到了台上,开始了挽救了革命挽救党的新征程。
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如果做一个消极的行走者,也不会有人指责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么,但那就不是毛泽东了。他是党的创始人,是红军的缔造者,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绝不会做一个消极的随大流者。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也是毛泽东人生的里程碑。但这不是谁的馈赠,而是毛泽东的历史主动性的硕果。
毛泽东有极强的历史主动性,绝不轻言放弃。没有机会,他会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一旦转危为安的时机成熟,他就会紧紧抓住机遇,绝不坐失分秒,让机遇产生裂变效应,战场上如此,政治上一样如此。他不是为个人争荣誉争权力,是为党和国家民族争生存权和发展权。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把毛泽东和张闻天、王稼祥在担架上的议论,称之为“担架上的阴谋”。其实毛泽东正是通过担架上的议论,让张闻天和王稼祥接受了他的正确思想观点,为他争得了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成了实际上的红军主帅。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虽然经历了千难万险,但终于把中央红军带到了陕北,为党中央和红军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长征是共产党的苦难之行,也是辉煌之行。毛泽东后来在陕北讲起长征的意义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有遵义会议,没有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指挥红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可能就得重写。正是毛泽东由于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掌军权,红军才从此前的屡吃败仗,变为不断胜利。
毛泽东把一支不断失败的队伍,变成了一支不断胜利的队伍,他也赢得了“用兵真如神”的盛誉。
火眼金睛的毛泽东,特别善于见微知著,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绝不会被表面现象牵着鼻子走。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也曾遭遇被普通百姓恶语咒骂的尴尬。毛泽东没有打击报复骂他的人,而是寻找挨骂的原因,思考怎样改进工作,铲除百姓骂娘的根基。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讨论征粮问题时,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死了。一个农民事后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得知后,要把这件事当做反革命事件追查,毛泽东坚决制止了这种作法。
那时的毛泽东,在陕北已经有很高的威望,一个普通农民却敢这样恶语咒骂毛泽东,这引起他的深思。他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的症结是政府征了过头粮,惹得老百姓有怨气。
毛泽东决定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他亲自为这个运动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队首先带头搞生产。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原来是从华北调来保卫党中央的,如今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荒生产,成为一支“又战斗来又生产”的部队。延安的党。政、军、民、学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们也亲自开荒种地。毛泽东在杨家岭对面的山坡上开了一片地,他那么忙,有空时也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锄草浇地,不让身边工作人员代劳。
1943年9月,南泥湾已经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时,兴奋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后来他又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就具有这种见微知著的独到眼光和特殊本领。他挨了一个农民的骂,非但没有生气发火,更没有惩罚这位农民,竟然能够从一个普通农民骂娘的话中发现我们政策的大缺陷,然后果断采取措施,改进工作。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对党和政府多征公粮的怨愤,很快变成了衷心拥戴。
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坏事。汉唐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学生,朝野都以中国为师。如今“学生闯进家门打老师”,实乃中华民族一大耻辱。
毛泽东和党中央高高举起抗日这面大旗,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壮大自己,在山东、华北和苏浙皖等地区发展敌后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有近80万人了。1929年1月的“朱毛红军”只有3600人,现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却可称百万大军了。从1928年到1936年,蒋介石几乎是竭尽全力,也绞尽脑汁,不断“追剿”、“围剿”共产党的军队,抗日战争期间又多次制造“摩擦”,图谋搞垮共产党。如今,共产党的军队却是越剿越多了,共产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不知蒋介石看到这个现象,心里是什么滋味。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时,共产党已经有61万正规军,66万地方部队,总数达127万人,虽然比蒋介石少了300多万人,但也有能力起而应战了。共产党还有一支看不见的力量,那就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老百姓,他们拥护共产党,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打人民战争的最大本钱。
抗日战争期间的毛泽东,在陕北还有一个重大收获,他为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威力无比的精神武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也成了“圣哲”。毛泽东最著名的许多文章,如《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文革”中家喻户晓的“老三篇”等等,就写于陕北延安。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家、战略家的不二地位。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主席台上方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中共七大后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成了一个思想和意志高度统一的党和军队。蒋介石虽然兵多将广,但内部派系林立,互相倾轧,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基本是一盘散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全国人民都想过太平日子,毛泽东和共产党也愿意顺应民心,不想再打仗了。毛泽东写了《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表示共产党愿意与国民党蒋介石组建联合政府,共同建设中国。
蒋介石却不愿意与共产党一起坐江山,他想独享天下,所以他坚决要打内战。重庆谈判是假,全面内战是真。他仗着自己的军队多,又有美国出钱出枪,决心要消灭共产党。
蒋介石踌躇满志,他在一次会议上对他的部下们说:“我们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他甚至宣称要三个月内把共产党全消灭。
1946年6月,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内战。
毛泽东和共产党又一次面临事关生死存亡的关头。
毛泽东没有办法阻止战争,但他有办法赢得战争的胜利。蒋介石有发动内战的能力,却没有打赢战争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