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申尊敬:从高原到高峰怎么走
2019-11-05 15:18:47
来源:向察网
作者:申尊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共产党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谋发展,离不开枪杆子和笔杆子。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界精英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为人民筑精品,为创造文艺高峰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每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为这个伟大使命奋斗,其乐无穷,我们应该乐在其中,这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

    我们的文学艺术正在百花齐放,当然也不乏硕果,这个无人否认。但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同样存在,也令人焦虑。2014年秋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次要求文艺界尽快从高原走向高峰,其情甚切。

    总书记和人民大众期盼文艺作品尽快由“多起来”变“精起来”,期待文化艺术园地的高峰之作像中华大地上的高楼大厦一样多,这也应该是志向远大的文学艺术家的“中国梦”吧!

    站在“高原”上,思考文学艺术的“下一步”,正当其时,也是当务之急。

    出精品,筑“高峰”,是文艺界的新课题,更是大课题,人们热盼早一点看到满意的答卷。

    从“高原”到“高峰”,“人间正道”在哪里?

    深读精研老经典

    中国的作家艺术家很幸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极其丰厚。这些“祖产”,价值无量。经典虽老,魅力永恒。只要捧起经典,我们就可以享受到《诗经》和《楚辞》,还有先秦散文、汉代歌赋、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明清小说里春风雨露般的江山美,人性美、境界美、情怀美和语言美。

    中华民族的文学星空璀灿绚烂,文学艺术家里的大师巨匠成百上千,他们都是学习的好榜样。仅仅一部《全唐诗》,就可见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2873人,有几人竟以孤篇耀千古。古代文学家如屈原、司马迁、贾谊、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罗贯中、曹雪芹等皆有经典传世。“五四运动”以来,又有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学巨匠的扛鼎之作辉映星空。

    这些大师的经典之作,是文学艺术家超级好的“母乳”,深读他们的经典之作,无疑可以补“元气”,添“营养”。

    如果读了历代大师经典而未解其中的三昧之妙,没有得其要领,那就是吃了美食没消化,就是没有读通读透,就要在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上找问题。这些经典作家的经典名作里,隐藏着他们筑造文学高峰的成功之道。

    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作深阅读,精研究,找到通向成功的“众妙之门”。这是走向高峰路上一项不可小视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基础,十分重要。打好基础,终生受益。远的不说,鲁迅、茅盾、郭沫若等白话文巨匠的古典文学“童子功”,在他们创造现代文学经典之作时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鲁迅的许多小说和杂文,便是文言和白话的精华完美结合的经典范文。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生的许多作家的语言“精雅度”不高,书卷气不浓,这是一大原因。

    所谓深读,就是把他们的诗词文章和所处时代及其身世境遇等合起来读,看他们在什么情境心境中创作了什么作品,读懂他们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也读风骨,读风格,品神韵。如果泛泛而读或孤立地读,只读作品,不解其人,不知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当时际遇,这样的浅阅读,难免“得来终觉浅”。所谓精研,就是认真研究他们叙事论理和写景抒情的语言技巧等等,悟出经典作家创造经典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及其语言特色,学到他们的创作技巧和经验,与时俱进地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外国著名作家的创作经验和技巧。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解析这位千古罕见的文学奇才的文学道路,或许可以给我们若干启示。他青年时科举得意,中年时官场失意,后半生被贬了又启用,启用后又复被贬,晚年时竟然被贬到了海南岛,差点被贬出地球。人生之路悲催如此,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没有消沉,没有破罐子破摔,他的格局一直很大,英雄志、浩然气从来都在心间。他才华过人,境界高远,乐观豁达,“大我”总比“小我”大,站位总比常人高。在崎岖坎坷的人生路上,他极少怨天尤人,甚至能品出人生苦境中的香甜。在海南岛上,艰难困苦中的他,即使面对一碗用山芋和大米熬成的稀粥,也会心花怒放,欣然赋诗。所以,他无论在哪里,写什么,作品里总是发散着满满的正能量,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前后《赤壁赋》等诗词文章,近千年来被一代又一代人喜欢,今天读来依然闪烁着人性美与哲思美的光华。

    1082年,46岁的苏东坡已经被贬到黄州两年多了。这年某日,他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下,看大江东去,思千古英雄,望历史风烟,抒豪情壮志,写下豪放派的开山之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把登临怀古的诗词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个胸中没有英雄志、浩然气的作家,纵然在长江岸边来一百回,绝然写不出情怀意境如此雄阔瑰奇的佳作!那个当皇帝时沉溺声色,被俘前下令烧毁皇宫里的无数字画珍宝,被俘后终日在汴梁城里唉声叹气,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类断肠人歌肠断苦的词章打发余生的亡国之君李煜,可以把人在苦境中凄凉悲壮的心境写得荡气回肠,写得美到极致,但断然写不出这么大气磅礴的诗词。

    破解文学巨匠们的成功密码,也许就可以回答这样几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前代大师的思想那么深刻,为什么前辈巨匠的境界那么高远,为什么古代作家的语言那么精美?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自己的“短板”,也明白了“补课”的方向。

    毛泽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深读精研前辈经典和创作方法,需要下一番笨功夫,苦功夫,直到看出点门道,学到些方法,化为自己的文化基因。真的学有所得了,得其要领了,能在创作实践中活学活用了,用而生巧了,才可能推陈出新。

    当然,阅读和解析前人经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寻找“过河的桥和船”,找到通往高峰的路。深读精研,不是为了以古人之笔法写今人今事,是要取其精华,得其要领,古为今用,在继承中创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

    “象牙塔”外常淘金

    中华大地上,人民群众中,中国好故事,创作的好素材,值得大书特写的好题材,像春天的花儿一样无穷多。但是,这些好宝贝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会自动跑到文学艺术家的面前来,更不会乐颠颠主动“投怀送抱”。

    有言道:“真的文学在民间。”文学艺术的源泉是生活,好题材,好故事在生活深处。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想“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就得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走进实践深处”。那是一个又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富矿区”,那里有最鲜活的人物,最精彩的故事,最生动的语言,有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在那里可以收获没有穷尽的惊喜。尝到甜头的作家们说,真实的生活至少比想象精彩一万倍。很多真人真事的戏剧性,震撼力,我们坐在家里就是憋死人也编不出来。

    习近平同志曾经对文学艺术家说:“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是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有雄心,有担当的文学艺术家,赶紧走出“象牙塔”,挥别“安乐窝”吧!“象牙塔”,“安乐窝”,当然是好地方,环境很优雅,气氛很温馨,生活很安逸,可惜这温柔乡里无“金矿”,长时间“躲进小楼成一统”,“氧气”可能会变稀薄,脑子可能会生锈,“武功全废”的危险也不是没有。

    现在的有些作家,在都市里呆久了,很少接地气,但一提“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就有反感情绪,就产生抗拒心理,认为那是官家说官话,是多此一举,甚至以为是外行的胡说八道。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只知“象牙塔”和“安乐窝”之美,不知深入生活和群众之妙,不知社会实际的万千气象之美,更不知普通百姓的口语有多生动,他们的许多故事有多传奇。

    有些作家说:“我就在生活里,没必要深入生活。”其实他们的所谓“生活”,只不过是小圈子里的小经历。有位老作家说:“躺在屋子里是打不开内心世界的。”这也是经验之谈。一直猫在“安乐窝”里,埋头写那些“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一己悲欢”,“杯水风波” ;陶醉于“形式大于内容,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大作”,创作之路必然会越走越窄,精心炮制的“美文”写得再雅再美,也不过小有意思而已,怕只会沦为小小朋友圈里的“卡拉ok”。你脱离大众,人民大众就懒得理睬你。

    “象牙塔”外宝地多,生活深处风光好。拥抱生活,亲近百姓,让生活点亮你的灵感,让灵感激活你的智慧。走进实践深处,就会明白一个中国式真理:党是社会前进的引领者,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明白了伟大如毛泽东,为什么会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什么会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为什么会说“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明白了这些,文学艺术家也就明白了应该“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创作方向,也不会整天为“写什么”而困惑迷茫了。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东方奇迹谁创造?磅礴之力何处来?谁为大地披绿妆?高铁和高速公路谁修筑?跨海大桥谁托起?万丈高楼是谁建?山歌小曲是谁作?主力军是那些满手油泥和老茧埋头苦干的民工,是各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的双手特别勤劳,他们的智慧超乎想象。人民是祖国大地“旧貌换新颜”的主角,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中国超可爱。文艺创作的题材可以有许多,反映共和国新时期的作品最引人。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14亿中国人几十年为了圆国强民富梦的不懈奋斗史。有奋斗,就有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快乐,当然也有困惑,有矛盾。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近14亿人每日每时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故事里有感天动地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这些故事,可能藏在城市或乡村的某个犄角旮旯里,可能躲在某一僻远的山坳上或沙漠里,可能窝在某个看似木讷的“闷葫芦”民工的肚子里,也可能“云深不知处”,需要作家艺术家们以探险淘宝的艰辛和执着,用心用力去寻找,去开掘,去提炼,去升华,把它们锻造成“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文艺精品。

    中国太大,“矿区”太多。文学艺术家只能描写或表现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以小见大。那就选一地区,一村落,或一企业,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认认真真去“淘金”。下去了,就要身和心都下去,不能做“井底的葫芦,浮在下面的上面”,不能把“走基层”变成“走亲戚”。放下身段,扑下身子,与各色人等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多听百姓话,多知民间事,力争把社会生活这部“无字天书”读懂弄通。离开了,也“常回家看看”。创作基地这部“无字天书”,会源源不断给作家艺术家补充“艺术营养”,绝不会亏待文学艺术家们。

    现在一说“充电”或知识更新,就是读书,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这世间书,多如牛毛,简单说,只有两种,一为有字之书,一为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当然要大读特读,但只读有字之书,而懒于或不深入基层去读社会生活这部无字天书,知识就不完整,就是个“半拉子”读书人。文学艺术家也是知识分子,要“充电”,当务之急可能是去充社会生活之“电”。一个作家艺术家,有字之书读得再多,对广大群众精彩生动的社会实践了解甚少,在创作中要有大作为,恐怕如鲁迅所说是“拔着头发想上天”。

    深入生活,到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这个源头活水中找题材,找素材,本来是新中国文学艺术家的好传统,可惜近年来许多人稀里糊涂把这个传家宝给弄丢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一批文学艺术经典背后,几乎都有作家艺术家在生活深处扎扎实实采风的身影。想当年,大作家柳青在终南山下的一个山村里生活了十几年。为了得到“泼妇骂街”的素材,他甚至故意向一个村妇泼水找骂。那村妇骂他骂得越凶,柳青的心里便越高兴,因为他得到了泼妇骂街的第一手资料。柳青和那里的农民朝夕相处,与他们同喜同忧,积累了巨量素材,终于写出了史诗巨著《创业史》。柳青的道路,大约是小作家变大作家的必由之路。柳青这种“打小口径深井”的创作经验,也许今天不必复制,但这种沉到生活深处的精神,这种先“沉下去”,再“游上来”的思路和方法,永远不会过时,也从来不是无用功。

    一个作家的作品,反映的生活不够深,思想的站位不够高,语言的精度不佳美,何以筑精品?怎能成经典?

    文学艺术家常接地气,底气就足,胆气就壮。深入了生活,掌握了大量素材,熟悉了国情民情,成了“富作家”而不是穷作家,作品里的人物说话时就不会荒腔走板,创作时就不会胡编乱造,至少不会弄出一些自以为出彩而实际上甚荒唐的无厘头桥段,让人读了看着觉得是离奇而不是出奇,因为严重脱离实际,太不靠谱,完全不合生活逻辑。

    文艺创作虽然是“个体劳动”,但成功之道有规律:作家深入生活,作品才能高于生活。

    工匠精神筑精品

    春无牡丹秋无菊,姹紫嫣红总缺憾。没有精品佳作的书海,就像只有星星没月亮的夜空。无数人热盼图书市场现精品,盼望在荧屏上和剧场里看到弘扬真善美又喜闻乐见的好剧好戏。

    如今的读者和观众,水平变高了,口味变刁了,加之生活节奏已然变快,关注点正在多元化,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显然很难入他们的法眼了。有些人读书观剧的原则是“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小说散文等发表后读者寥寥,影剧院“门前冷落车马稀”,社会主义文艺就难以完成“培根筑魂”,“引领时代风气”的神圣使命。

    文艺高峰,精品筑成。精品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是一个民族最嘹亮的歌声,是人们百看不厌、常读常新的经典,是文化艺术园林里最壮美的风景,是文学艺术家最出彩的杰作,是作家艺术家交给人民最漂亮的答卷。在气象万千的当今中国,没有精品的文学艺术家,对不起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也对不起历史。

    锻造精品,离不开工匠精神。

    创作中的工匠精神,是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经验之谈,是鲁迅“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非凡眼力和超常能力,是一字不苟的精雕细刻,是下了眉梢上心头的拳拳执念,是把受众当上帝的虔诚敬畏,是对受众和自己的高度负责,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那股“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牛劲,是成稿后依然不厌其烦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是自己跟自己不断较劲,而不是“日写万字”的恣意挥洒,不是“差不多了就交稿”的敷衍塞责,也不是“发表了就是好东西”的浅薄轻浮,更不是急功近利的投机取巧,不是浮躁人戏说浮躁事。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可能培育出甜美的文艺硕果。

    古来无数文学家,早就在对我们言传身教。杜甫的追求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贺写诗时炼字又炼意,郭沫若写剧本时因朋友贡献了一个字而拜“一字师”。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雕琢之精,打磨之细,用功之深,可想而知,堪称“十年磨一剑”的典范。毛泽东是公认的诗词大家,但他对自己的诗词作品的要求,严格得苛刻,发表前不仅自己反复修改,还谦虚真诚地给郭沫若、周世钊等诗友写信征求意见,又请诗词名家开座谈会,恭恭敬敬请他们给自己的诗词挑毛病,改字句,直至觉得已经“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了,才允许发表。发表后,读者都认为好得不得了了,他还是不满意。老人家晚年在给陈毅的信中说起他的七律诗,表示“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高。大师巨匠们尚且认真如此,其他人等该当如何,还用细说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座谈会和2019年的“两会”期间都曾对文学艺术家们说:“希望以精品奉献人民”。总书记在5年间两次提了同一个要求,说了同样的话,可见期盼之心何其切?回望近些年的文坛,虽然不乏佳作,但鲜有经典,弘扬正能量的精品佳作尤其罕见。文艺精品来自好主题,好题材,好故事,但有了这“三好”,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不能把好主题演绎好,把好题材表现好,把好故事讲述好,叙述不精彩,描写不生动,文字不精致,就是对这“三好”最大的不恭不敬,也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此情昭昭 日月可鉴——祭奠46军第136师"六十分烈士纪念碑"有感(组图)
·下一篇:无
·申尊敬:“毛著”是中国人的“圣书”
·申尊敬:看毛泽东变坏事为好事
·申尊敬:毛泽东在休息
·申尊敬:毛泽东的眼睛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此情昭昭 日月可鉴——祭奠46军第136师"六十分烈士纪
孟英伟、李森:江苏财院:感悟初心故事,重温入党誓
特稿:江苏财院:感悟初心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工
王太行:王耀南参加解放石家庄(组图)
特稿:王耀南参加解放石家庄(组图)
【井冈人物】毛泽东第一爱将:伍中豪(组图)
开国上将之子:父辈们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让这一小撮利
杨翔飞: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中国工商银行临汾开发
特稿: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中国工商银行临汾开发区
【主题教育进行时】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机关党支部组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