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慈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这便是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她言语不多,轻声细语。只是从她炯炯有神的眼晴和浓黑的眉毛里,人们能隐约看出她与周恩来有些神似。
周秉宜自小就跟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中南海西花厅生活,前后近20年。今年74岁的她,一直低调地工作生活,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默默地成为一名周恩来所期望的自食其力、平平凡凡的劳动者。退休以后,她潜心研究周恩来的家世。
从小生活在西花厅 总理十分喜欢她
周秉宜是1949年来到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的。当时,她和姐姐周秉德、哥哥周秉钧一起来到中南海。那一年周秉宜才4岁。小时候的周秉宜,长得白嫩可爱,周恩来和邓颖超亲切地喊她“咪咪”。
从4岁开始,周秉宜就记得,伯父伯母嘱咐自己要做一个普通人,不能有一点“特殊化”。
上学以后,周秉宜就成了住校生。周末才能回到伯父伯母身边。周末的时候,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谁有空谁就骑着自行车到幼儿园去接孩子。叔叔们来到学校门口,喊辆三轮车,让孩子们坐车回家。三轮车的车费,当然是总理出的。
“那时候,伯父和伯母都有小汽车,但不允许用来接孩子。因为小汽车是国家的,是伯父伯母用来工作的,不能私用。”周秉宜说,这个道理她从小就明白。
周秉宜读小学三年级时,国家实行工薪制。伯父伯母马上让周秉宜和其兄妹交伙食费,不能吃公家的。“那时,我们家的费用是总理负担,我们二娘的费用,由伯母负担。各种支出十分严格,不许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周秉宜说。
到八一学校上小学后,周秉宜和哥哥弟弟们就再没叔叔接送了,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从小伯父伯母就要求我们和普通的学生一样,做一个自己能照顾自己的孩子。”周秉宜说。
1955年,周恩来要求孩子们不要老待在中南海,要了解社会,把孩子们送回父母身边,让他们与劳动人民的孩子在一起。直到1961年,周秉宜才重新回到中南海西花厅生活。周秉宜又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生活了7年。
“记得小时候,伯父的工作特别忙,顾不上休息。伯母和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总理能有点时间休息,但没人劝得了,怎么办?那时伯母或工作人员就让我们小孩子去叫总理。我时常接到‘任务’,去喊伯父休息。我小时候不爱说话,跑到伯父身边,拉着伯父就向外走,伯父一看是我,就笑呵呵地走出来。有时在西花厅门口走走,有时散步到湖边。”
“伯父特别喜欢小孩,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好,都一样公平。1949年冬天,六爷爷来了,伯母把我从幼儿园接回来,让六爷爷看看。六爷爷看着我对伯母说,这孩子长得像她奶奶,你们要了她吧,孩子小能培养感情。”周秉宜这样和记者谈起自己“过继”的事。
“我父亲想把我过继给伯父伯母,让他们身边有个孩子。我七妈也很想要我,但我伯父不同意。1951年秋天,伯父专门将我爸找过去,对我爸说,如果要了这个孩子,别的孩子就会觉得做伯伯的不公平。伯父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他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感觉到自己受了委屈。”
铭记总理的教诲 传承周家好家风
“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来家风和家规,一直成为廉政教育的好教材。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现在人们讲的是十条,其实,这十条是周家亲属总结出来的。当时,伯父伯母并没有条文,但伯父的家规确实很严,他要我们低调,做一个平常人,不搞半点特殊。前面有榜样,我们有什么尾巴可翘的呢?从小我们就知道,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伯父办公室不准进,秘书办公室不准进,这是严格规定的,不能大声吵闹,要保持安静。这是伯母对我的要求,这要求和工作人员是一样的。”说起周恩来家风家规,周秉宜口气庄重。
低调、平常、不搞半点特殊。多少年来,周秉宜一直铭记着伯父伯母的教诲,做人做事总是低调、再低调。
“作为周恩来的亲人,工作不但得不到关照,还要严格要求。我是学工艺美术的,大学毕业后一直做一名普通编辑。我弟弟秉和,我妹妹秉建,初中毕业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分别到延安和内蒙古插队落户。伯父很支持他们,热情鼓励他们。在插队落户期间,我弟弟和妹妹应征入伍去当兵了。伯父知道后,命令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为人民服务。村里人这才知道他们是总理的侄儿侄女。秉建1968年到内蒙古,1975年,她上了大学,伯父知道后要求她学习蒙文。秉建后来一直在内蒙古工作,和当地蒙古青年结婚成家,直到1994年才回到北京。秉和一直在延安插队,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学的是自动化。伯父要他学成回到延安,但延安当时没有自动化专业的工作,伯父想让他学习水利,回到延安为延安人民服务。那时,清华大学已掀起了批林批孔批周公的热潮,秉和也没办法去学水利,这样秉和才因自动化专业的分配,留在北京工作。”周秉宜缓缓地讲起了周恩来对他们兄弟姐妹的严格要求。
1955年,绍兴有位周家亲戚去北京反映当地的平坟工作,顺便提出要求安排好一点的工作。周恩来没有同意,他将当时在北京工作的周家亲属都找来,召开家庭会议,严肃地说,“我是人民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恩来多次提出要平去祖坟,移风易俗,把土地留给农民使用。周恩来去世以后,邓颖超按照周恩来的遗嘱,托人平去了绍兴的多处祖坟。多年以后,周秉宜和他的兄弟姐妹来到绍兴,他们到平去的祖坟处去扫墓。无论祖坟情况怎样,他们从不说什么。
周秉宜说,伯父连骨灰都没有留下,平去祖坟是他生前的嘱咐,我们铭记伯父伯母的教诲,就是在传承周家的家风。
周秉宜对人和蔼,没有半点总理侄女的架子。这也是深受周恩来言传身教的影响。周秉宜记得,有次周恩来带着她买票去看节目,遇上了总政文化部的陈沂,当时陈沂因事受到处理,但周恩来看到他仍然十分客气,没有一点架子。周恩来一辈子待人真诚,这让周秉宜终身难忘。
乐于做一个平凡人 潜心研究周恩来家世
“我们周家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封建家庭有很多坏东西,贪污、讲排场,等等,我小时候都见过,所以我要带领你们背叛封建家庭,投身无产阶级,走一条革命的道路。”周恩来曾这样对后辈说。
“乐于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向劳动人民学习,像劳动人民的子弟一样热爱劳动、勤俭朴素。这是伯父的教诲。”周秉宜说。
周秉宜长期在《国际贸易》杂志社工作,是一名美术编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按照伯父伯母的标准,我只能给自己打75分。”周秉宜说。
周秉宜没有想过要打着总理的招牌沾光,70多年来,她一直守规矩,讲原则,扎扎实实地做事,不卑不亢,荣辱不惊,按照伯母“夹着尾巴”做人的要求,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退休以后,周秉宜潜心于周恩来家世、周恩来家庭革命研究。她多方收集周恩来家世材料,对周恩来家世的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考证。她多次到绍兴,踏看周恩来祖居、寻访周恩来足迹、周恩来祖坟。为了研究周恩来家世,她还5次到宁波临海,破解周恩来世家迁浙一世祖之谜,并掌握了周恩来研究界长期以为“失踪”的周恩来世家迁浙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的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