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西花厅前后生活了近20年,周秉宜十分熟知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许多日常生活和细节。她时常撰写回忆周恩来的文章。“我写不出伯父惊天动地的大事。实际上,伯父一直很忙,很少有时间管我们,管我们的是伯母。我写回忆文章,只写我所知道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我的回忆文章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伯父说过的,就说过,没说过的,多一个字也不写,也不许人家乱添改,我写的是原汁原味的周恩来。”周秉宜说。
周秉宜谦虚地告诉记者,她所知道的都只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生活上的小事,她写周恩来家世、周恩来对后辈教育的文章,还谈不上是研究。她之所以到74岁了还努力去做这些,就是希望能为“老爷子”多做点什么。
“我是绍兴人” 绍兴就是我故乡
周秉宜到过绍兴10多次,她说,“我是绍兴人,这里是我的故乡。”
绍兴就长在周秉宜的心中。从小填写籍贯时,周秉宜和她的兄弟姐妹们都写着“绍兴”两个字,从来没写过别的地方。“不仅我们是这样,我们整个家族都是这样。伯父的堂叔周贻宽住在扬州,他的房子的门口就写着‘浙绍周’三字。绍兴就是我们的家。”周秉宜说。
1966年12月,周秉宜第一次来到绍兴,那时她还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一学生,趁着串连之际,跑到了绍兴,来看一看一直魂牵梦萦的故乡。
“当时浙江美术学院一个名叫宋丽的女学生领着我到绍兴,因为那位同学能听懂绍兴话。那天,我去看了周恩来祖居。记得那时的周恩来祖居是公共阅览室,因为是星期天,门是关着的。我没法进去,只在外面看了看。我记得当时祖居外面的情况和现在差不多,只是没有现在整齐。那时劳动路已没水了,但江南水乡的氛围很浓。那次下了雨,城里到处是小桥流水,我们打了把小伞,行走在小巷里,印象特别深。”周秉宜说。
那次,周秉宜参观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看了孔乙己的七尺柜台,还看到了绍兴早市,那里有卖鱼虾,卖鸡蛋,还有卖小菜的小贩。“当时有个老大娘,拉住我,说了一通话,我不知道她说什么,那位宋丽同学告诉我,老大娘是让我买她的虾。”周秉宜说。第一次来绍兴后,绍兴就刻在她的心里。
周秉宜第二次来到绍兴是1993年,那时她开始研究周恩来家世。自己独住在25元一天的小旅馆里,两个人一个房间。她记得和她同住的是一名开长途汽车的女司机。一晚上,这位女司机都在说开长途车的苦与乐。周秉宜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这便是她的性格,如同绍兴人的性格一样:文静、内敛,不爱张扬。
粉墙黛瓦,水乡流韵。绍兴变得越来越美,这让周秉宜感到十分高兴。“绍兴的水美了,城美了,像环城河、迪荡城、镜湖一带,书圣故里、仓桥直街等都十分漂亮,每一次回到故乡,都能看到故乡有新的变化,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记得曾在柯岩风景区里看过一个石碑,上面刻着伯父的话‘我是绍兴人’,这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伯父是说过‘我是绍兴人’!我就是绍兴人,祖籍是不能更改的,绍兴永远都是我的故乡。”周秉宜说。
岁月已久,时光如流,她心中的乡情如陈年老酒已越来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