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石河子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石河子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石河子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长沙
中红网李振国摄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中红网湖南长沙2018年5月16日电(李振国)
“御敌湘军称十万,征西湘女过八千。 代代湘人戍边来, 丰碑座座满天山”。 2005年元旦刚过,象征8000湘女进疆,重达百余吨的“湘女石”,从千里迢迢的新疆哈密运抵长沙,安放在湘江公园。 在场的几十位“湘女代表”潸然泪下: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故乡没有遗弃我们。
“五一”节,我在长沙湘江岸边的沿江风光带上见到了这座“湘女石”。 “湘女石”,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雏莺乳燕,背靠湘江,聆听涛声,遥望天山,心系家乡。 “湘女石”,又是一座纪念当年离湘赴疆8000湘女奉献、付出的丰碑,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司令员,我们都还没有老婆,你要给我们解决老婆的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初期,王震一次去石河子开会讲完话后,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报告首长,我有个意见”。 沉默了一会儿,一个憨头憨脑的战士站起来说了这句话。 大家听了,瞅着那个战士笑了,笑得那个战士红了脸,低了头。 “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孩子扎不下根”。 将军没有笑,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屯垦事业要后继有人,你们都打光棍了,谁来继承我们的事业?我跟王胡子讲了,叫他到内地招一批女兵来"! “10万大军,绝大多数是光棍。” 共和国元帅彭徳怀早有打算,他在新疆视察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对官兵们表态说。 为了使广大官兵扎根边疆,王震将军上书中央,要求组织动员大批女同志进疆,参加建设。 党中央,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和支持。 不久,中央军委做出了5年向新疆输送10万女青年的计划。 很快,湘江两岸8000湘女和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40000名女青年先后踏上西进列车,融入兵团,投入到大生产行列,同10万转业官兵一起,和边疆各族儿女一道,屯垦戍边,战天斗地,无私奉献,共筑新疆大地丰碑。 “八千湘女上天山”。 湖南是进疆女青年中最多的,时间在1950年到1952年之间。 我认识一位新疆才女叫郑新湘。当年父母给她取的这个名字,在“兵团二代”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新疆岀生,母亲是湖南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年流传着"285团"之说。(即:符合"28岁,参军5年以上,团级军官"3个条件之一者可以结婚) 进疆女青年,都尚处妙龄。 “老同志为谁打仗负了伤?为什么没有文化?为什么全国解放还没有成家?” 李映云,二军教导团第一个结婚。 组织上给他介绍的是一位负过伤、立过功,比她大20岁的老八路军人,团供给股股长。 不情愿的李映云,最终还是被说服了。 她的简单表态,从政治高度,把嫁给老革命光荣的道理诠释的清清楚楚。
湘女王淑梅,1952年进疆被分配到22兵团26师78团当文化教员。 一个参谋爱上了她,给她写了封求爱信。 却被她在民主生活会上予以"揭露",并批判为"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经过组织耐心工作,进疆那年年底,她与他结为伉俪。
“不见毛主席不结婚”,这是在兵团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人故事。 1952年进疆的姑娘江桂芳,常对战友讲,“不见毛主席我不结婚”。 她劳动勤奋,工作肯干,收割麦子时,定额每人每天捆五百梱,江桂芳一天竞梱了一万梱,腿常常肿得老高。 1961年,由于江桂芳成绩突出,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观光团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后来与同来新疆支边的湖南青年结婚生子。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搏物馆,我看到了毛主席当年接见她的照片。
江茂芳,年轻时秀气端庄。 一位副营长和一位司务长先后写信,向她求爱,被拒绝。 她有心上人,一位同她一道在机耕队工作的甘肃青年。他们向组织上递交了结婚申请,组织上以贫下中农子弟不能与地主女儿结婚为由,没有批准。 江茂芳给那位男青年写了两封信,字里行间流露着少女情窦初开"非你不嫁"的决心。 头一封没有保存下来,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里看到的是第二封情书。 1956年的12月26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这些小姑娘早己白发苍苍。 有人问她们,这样的婚姻你们后悔吗? “从没后悔过!” 她们坚定地回答! 戈壁母亲的奉献精神使荒原变成了绿洲,让沙漠升起了繁华。 是啊!新疆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离不开这些戈壁母亲的无私奉献,历史将永远铭记她们,共和国不会忘记她们,家乡人民更不会遗忘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