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毕生尽命只为扬琴——纪念我的父亲郑宝恒
2018-11-19 15:22:21
作者:郑朝晖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一

    我多想像四十多年前那样,在外地当兵和您纸墨交谈,只是那时是把母亲写在了前面;

    我多想像您说的那样:只要出院第一件事就是回山西老家转转。我虽曾在山西当兵,但并未去过您生活的地方看看;

    我多想留给我的风铃向您那样,用独特的标准音阶,在阵阵风中不停的奏响不同的旋律,因为那是您留下的音符,在平凡中透着弥久醇馨的美;

    我多想那年冬日的下午:揉捏着您的的手脚,能让病床上僵硬的肢体,稍稍舒适些,说着您感兴趣的话题,航母热呀、嫦娥呀卫星呀的登月等等时,您还能像以前那样多少有点应答;

    当我看到父亲眼皮微微的动了下,一颗小小的泪珠儿慢慢的洇出,微弱到难以察觉时,我的心头一紧......

    父亲用一颗小小的清泪,在和倾尽毕生精力所创造所喜爱的扬琴事业告别!!

    就是这样 您静静的走了,静得像一湾清水,清轻的像一阵微风,带着未尽的思绪,但身后留下累累的硕果,芬芳的桃李:

    研制、改良的第二代律吕式大杨琴,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载入史册,实物由音乐研究所乐器陈列室收展,并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

    发明“扬琴滑音指套”、并据此创造一套《扬琴滑抹音演奏新技法》、“扬琴低音弦罩”、“制音踏板”、“设计活动山口”:方便演奏临时半音的升降,音准的微调。

    编写了整套的从小学到硕士的扬琴教材。

    因此,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父亲的一生不倦的播种耕耘:从奠定基础到发展壮大、从专业设置到乐器改造、从教育理论的体系建立到演奏技巧技术的创建完善、从独奏到合奏、伴奏、重奏、协奏的形式、曲目的设立创作, 一切从无到有都凝结着父亲无数的标尺性的心血。

    二

    我的父亲郑宝恒,出生于1924年,山西太原人,逝于2007年11月17日。生前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新中国扬琴专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父亲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由于工作需要留校,担任新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的扬琴专业教师。

    第一届全国扬琴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是新中国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广东音乐联谊会会长、天津群艺民族乐团艺术指导、北京、新疆、湖南、河北扬琴学会顾问,广东扬琴学会名誉会长。

    在半个多世纪的扬琴教学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扬琴专业人才,学生遍布海内外。有多少学生是踏在父亲的肩头,走向神圣的音乐殿堂,去继承发扬光大,扬琴这一中华民族的乐器。

    父亲是个子不高、瘦瘦的、说话声不大且稍慢、尾音有点山西腔、从不慷慨激昂,但也是谈古说今的妙趣横生。

    父亲早年跟随广东音乐演奏家,学习二胡、高胡、提琴、扬琴等乐器,领略了民间艺人微醺的兴致中,变换不定的加花变奏的神奇。虽不是每次都能在墙上、桌上、纸上完整快速记下,不断翻新的花样技巧,懊恼之余便只能和兄长各拿毛笔,对着画花脸来场飞墨大战,但民间音乐博大精深的魅力无穷,深深的影响了父亲,不管离开家乡多远多久,伴着陈醋的醇香忘不掉的是乡情,父亲创作了浓郁山西风格的高胡、扬琴与乐队的奏鸣曲《杏花村》、独奏《五哥放羊》等,当年是唱响大江南北的弥久醇馨的经典之作。

    在父亲瘦弱的躯体里,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就是让扬琴脱胎换骨!使老旧的乐器焕发新的活力,迸发出绚烂的光彩,使其美妙的民乐之声,屹立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并留下了乐篆袅袅的余音……

    三

    记得小时候父亲神秘的搬回一个匣子,晚上打开它显现出来了个阿姨,后来长大才知那是沈丽女士,是最早的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的女播音员,匣子是电视机是播放节目的。

    每当她说“今天的电视节目播送完毕,再见” 时,竟然响起熟悉的旋律----大杨琴独奏曲《淮河随想曲》,《春播舞曲》,那是父亲的演奏,这在当年这是多么的神奇美妙和惊讶的事情。

    记得小时放学回家,不是早已过了饭点儿还未下班的寂静无声,就是一屋外地师生的南腔北调。刚下班措手不及的母亲,尽快的操持着饭菜,那年代肉、蛋、菜、粮可都是定量供应的呀。

    记得几十年前,食宿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有远道而来的的学生一时不便,父亲就让他们吃住在家里,以解燃眉之急。对待每个学生,父亲都不分远近倾囊相授,生怕给 予的少了,总是要让学生们不虚此行才好。

    还记得当年没有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出版物极少,资料奇缺而且非常珍贵。教材、曲谱只能手抄,怕耽误学生们的有限的时间,父亲就一个字、一个乐句的工工整整的用复写 纸抄好分别奉上。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每一个来访来信者,都能拿到一套完整的资料:包括文字篇、 曲谱篇(练习曲、独奏合奏曲等)。

    更记得 对于学生们的有求必应,哪怕现构思现创作,都是想尽办法的做到做好,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这是需要多大的耐心和爱心,耗去多少的时间,才能做得到的呀。

    多少日月,父亲就是在低头写作,抬头讲课的年复一年中悄悄地渡过的。不停的创作曲目, 不停的文字稿件,忙不过来就让我给抄写这枯燥的,不能潦草不能误时的奏、重奏分谱及各式资料,每每都得工工整整,还不许抱怨。  

    纯真的那些年代,没有私利只为教学相长。

    父亲就是这样,在平凡中坚守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四

    父亲深知让扬琴担负起民族乐队的重任:首先需要全新的、便捷转调的、便于演奏的、更实用更科学的乐器,于是就有了第二代律吕式大杨琴的面世;因旧的小扬琴简陋杂乱的只有两个八度,而巧妙的创造用五度定弦、半音转弯,使其充实到有序排列的全律的四个八度,让低音更加洪亮厚重,并且便于演奏各种调性的中外乐曲。

    为使扬琴的表现力更丰富更感人,就发明“滑音指套”的新技法,使扬琴的直嗓子,有了滑抹音的婉转歌喉;反竹、拨奏、弹轮、滑奏、只手单轮等一批技巧的问世,使扬琴有了焕然一新的作为。

    再就是演奏曲目的配套,完善创作演奏形式,于是就有了扬琴的独奏、合奏、伴奏、协奏、交响音画、首创民乐室内乐:高胡、扬琴、古筝经典的三重奏《淮河随想》曲《胜利花灯》等等。(六十年代初出版了黑胶三重奏唱片、发行海内外、 央视八十年代初的正月十五的新闻,背景音乐就是三重奏。香港的影视《董小宛》、《霍元甲》所引用 等)

    只有这样---- 有了乐器、有了技巧、有了曲目,有了形式,才能使扬琴这个专业,充实丰满的活灵活现的实用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广普及起来。

    现在的扬琴,人们早习以为常是民乐重器,可当年扬琴的改革之初,每一次的发明制造,是何其的艰难不易的熬神费力,哪条路能走、怎么走走得通吗,有谁知有谁晓?父亲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抛砖引玉的人。

    父亲精心设计着扬琴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如一个音几根弦一组最相衬、每个音的弦数怎样的递增递减、低音的缠弦用几组,缠弦的粗与细,都要一个个的装拆调试,恰到好处才算确定。

    纵观父亲的一生, 不光自己有美好的设想,还能把它一一变成现实:让民间不起眼的扬琴首蹬象牙塔,把这个专业从乐器到理论到应用,从无都有的科学的建立、完善、光大、推广起来。不仅自己陶醉于扬琴,还能让国人享受到这一民族乐器,演奏出变化多样古今中外的音乐,在音韵绕梁的乐篆中,给人们带来美妙的艺术欣赏的滋养.....

    我明白了:父亲的成功源自于心的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踏实吃苦的作风,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是有担当敢于担当的人 !

    长叹息渐远的背影,但记忆尤新:天堂里的父亲-----就在那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论陈云对中国早期人民空军创建的贡献(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论陈云对中国早期人民空军创建的贡献(组图)
·特稿:昔日翱翔蓝天 今日英姿不减——女飞行员联谊会举行2018年联谊活动(组图)
·特稿:父亲的足迹——最后的冀鲁豫(组图)
·特稿: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刘少奇的革命友谊与交往(组图)
·特稿: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组图)
·特稿: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讲话(组图)
·特稿:王明富诗文选集《在伟人毛泽东身边》赠书活动在泽园酒家举行(组图)
·特稿:王明富诗文选集《在伟人毛泽东身边》赠书活动在泽园酒家举行(组图)
·特稿:育英同学会老校友庆祝育英学校建校70周年(组图)
·特稿:育英同学会老校友庆祝育英学校建校70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郑朝晖:毕生尽命只为扬琴——纪念我的父亲郑宝恒
特稿:毕生尽命只为扬琴——纪念我的父亲郑宝恒
方芳:论陈云对中国早期人民空军创建的贡献(组图)
特稿:论陈云对中国早期人民空军创建的贡献(组图)
刘钇宏:昔日翱翔蓝天 今日英姿不减——女飞行员联谊
特稿:昔日翱翔蓝天 今日英姿不减——女飞行员联谊会
何绍全:父亲的足迹——最后的冀鲁豫(组图)
特稿:父亲的足迹——最后的冀鲁豫(组图)
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刘少奇的革命友谊与交往(
刘建:肝胆相照战友情——朱德与刘少奇的革命友谊与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