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自己在节约粮食方面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堪称楷模。他的“饮食简单清淡,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一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23] 。1967年4月,周恩来第二次去大寨时,和陈毅在社员家里,大口大口地吃玉米面烤饼和窝窝头,对自己吃剩下的半个窝窝头,还用手帕包起来,装在衣兜里,准备回去吃。 [24] 1973年6月初,周恩来陪外宾到西安。在西安宾馆,“每顿饭总理只吃两个菜,而且总是把自己动过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连一颗饭粒也不剩” [25] 。周恩来节约粮食的举动感人至深,举不胜举。
由于周恩来及其由他主持的国务院一再倡导节约粮食,所以在全社会形成了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乎成为每位父母亲教会孩子的第一首古诗。当时的报刊舆论也经常宣传节约用粮。如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1972年第12期发表《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1973年第10期发表《丰收不忘储备,粮多坚持节约》、1975年第12期又发表了《丰收了也要注意节俭》等文章,宣传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之,在当年,“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直至周恩来逝世后,国务院仍在有关粮食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在丰收地区尤其要注意节约粮食。要向广大群众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坚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省吃俭用,杂以瓜菜,节约粮食,增加储备,备战备荒。从新粮收获开始,就要抓紧节约用粮,防止前吃后空,等等。 [7](p.611)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每年人均节约粮食10斤,全国就可节约上百亿斤。相反如果每人浪费一点,损失的粮食也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文革”期间粮食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乱子,与周恩来力行节约粮食、反对铺张浪费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唐正芒,教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参引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3]《周恩来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34页。 [4]《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861页。[5]余秋里:《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6]杨少桥、赵发生:《周恩来与我国的粮食工作》,见《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7]商业部当代中国粮食工作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粮食工作史料》上卷,1989年内部发行本,第500页。[8]《人民日报》1970年6月17日,第4版。[9]《人民日报》1970年8月31日,第1版。[10]《人民日报》1971年1月21日,第4版。[11]《人民日报》1969年7月9日,第1版。 [12]程振声:《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稳定农村政策的努力》,《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13]《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1日,第1版。[14]《人民日报》1973年11月17日,第1版。 [15]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16]《人民日报》1975年2月27日,第1版。[17]《人民日报》1975年12月30日,第1版。 [18]《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页。 [19]杨少桥、赵发生:《周恩来与我国的粮食工作》,见《不尽的思念》第240页;《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第269~270页。 [20]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384页。 [21]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第501页。[22]《建国以来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