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的职工减下来,还动员了一部分1970年以来招收的临时工、动员绝大部分基本建设占用的常年民工和不合国家规定进入城市的人口回乡务农。另外还决定1973年不再招收新职工。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后,1973年全社会粮食收购968亿斤,粮食销售近956亿斤,做到了国内粮食收支平衡。 [20](p.387)
这种以减少城镇人口和减少职工的做法来解决粮食平衡问题,依今天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观点来看是一个近乎于削足适履的不可取的办法。但在当时,为了解决8亿人口吃饭这个第一位的大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实事求是的举措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
重视节约用粮 反对粮食浪费
“文革”的整个十年中,缺粮的阴影始终在人们头上挥之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节约粮食自然成为粮食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众所周知,毛泽东历来重视节约粮食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 [22] 。他还身体力行,带头节约粮食。
周恩来也高度重视节约粮食问题,他不但大力宣传节约粮食,还躬身实践。1967年10月28日,周恩来接见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代表,在谈到藏粮于民问题时,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节约粮食的思想。他说,丰收年景,一定要注意节约用粮。这是中国农民的老传统,劳动人民的传统,贫下中农的传统。他们有粮食的时候,会想到没有粮食的困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这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习惯,好的习惯。讲话严肃批评了红卫兵和青年学生中的浪费粮食现象。他举例说,北京去年接待1200万红卫兵就看出来了。大概到北京来的学生,大学生比中学生浪费,大城市学生比小城市学生浪费。他表扬农村学生有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夸奖他们“注意得很!剩下一点馒头屑子、一颗米粒都拾起来吃了”。 [7](pp.600~601)
为了抓紧节约粮食问题,1968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粮食部关于部分地区的生产队浪费粮食问题的报告。报告反映了一些地方浪费粮食的严重情况。如有的生产队和社员借庆丰收、办喜事、修房子、修戏台等种种名义,请客送礼、煮酒熬糖、集体会餐,大量地浪费粮食。浙江省平阳县有三个生产大队演旧戏,共办酒席218桌,开支现金12000多元,浪费粮食65500斤,在接受的礼物中,最大的一个年糕重120斤。江西省乐平县有三个村修戏台,共办酒席500桌,有4000多人参加;阳县一个区共造龙船102条,办酒席350桌;有个村集体修建房子,办酒席200桌,等等。不少生产队由于浪费粮食,由余变缺,社员生活安排不能落实;有的队收入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有的队国家征购任务不能完成。根据这种情况,国务院在批语中强调:目前农村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各级领导机关应当引起重视,应当教育干部和群众,时刻注意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丰收不忘歉收、增产不忘节约。这一点在丰收增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7](p.601)
1970年1月17日,国务院又转发了辽宁省革委会《关于开展节约粮食的通知》,要求各级严格控制粮食销量,反对铺张浪费,工业用粮要搞节约代用,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后来又在全国倡导了“顿抓一把米”(即每餐做饭前节省一把米)、粮菜混吃的节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74年3月22日,国务院在《关于认真做好1974年度粮食工作的通知》中再一次要求积极开展工业用粮的节约代用,强调要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精打细算过日子;强调节约粮食的问题一定要十分抓紧。1975年1月26日,国务院在《关于继续抓紧粮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要坚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补助粮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城镇售粮也要严格控制,防止年度末突击销售粮食的错误做法。 [7](pp.602、606、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