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组织起来,把人和武器结合起来,这就要有科学的编制体制。无非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组织编制搞得好,打起仗来指挥才能灵便。”
1980年1月22日,徐向前把总参主管军务编制的副总长刘华清及有关部门领导,请到家中,专门谈军队的编制问题。徐向前首先强调,搞编制,总的要求是简便、迅速、确实可靠。接着指出,搞编制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自己的特点,又要考虑人家的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要考虑战区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作战对象,采取不同的编制,一个模子不行。徐向前还指出,指挥体制改革,要讲合成。不管叫军也好,叫集团军也好,部队编制是要合成的。坦克师、炮兵师,除军区控制一点外,多数要编到军里去。徐向前一再强调,总部、军兵种机构的设置,要从有利于打仗考虑,比例要合理。搞军务编制的人要独立思考,不能迁就照顾。徐向前最后强调,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发下去,就是法律。军务部门要坚持编制,要把关,不能无政府主义。否则,有编制等于无编制,只能增加混乱。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确有不合理的地方,再适当调整,以求完善。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核心。
徐向前特别强调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他认为,中国装备落后,技术也落后,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说中国落后15年,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中国要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引进先进技术。但是,基点应该放在自力更生上。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多的军队,装备不能靠花钱买,主要靠自己造。
徐向前十分重视国防科研工作。他同刘华清等谈话时指出,宁肯装备少一点,也要把科研生产搞上去。解放以后,中国培养了大批科研技术人员,有了一支可观的科研队伍。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新式武器的研制和新技术的开发。1978年,徐向前亲赴南口靶场,观看红箭73的打靶试验。试验是成功的,但其中有一发弹壳后座,从主席台旁呼啸而过。参试人员在惶恐之余,深为愧疚。徐向前代表军委,肯定了他们的试验,给参试人员以极大的鼓励。1980年3月2日,他又去南苑机场观看一种新式飞机定型表演。当时,正值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领导来京参加军委常委扩大会议。将领们会聚北京,全体出席观看表演,盛况空前。
1982年元旦前夕,徐向前致信主管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张爱萍,再次谈到空军飞机的研制问题。信中说:“我总希望看到新的一代飞机的产生。1980年,我观看了菖菖飞机的表演。我总觉得,这种飞机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有些性能还是不错的。搞一个型号不容易,不要轻易否定它,况且,现在也没有新的、更好的产品可以代替。空军和航空工业部要采取合作的态度,协力攻关,切望菖菖能成为新的一代,这一代搞好,再研究新的一代,一代一代研究发展,这才是惟一的出路,靠买飞机是没有希望的。”
现代军事科学就是战斗力
人才是建军之本。徐向前一向爱兵爱将,惜才爱才。他当过教师,入过黄埔,还当过抗大的校长,十分懂得培训干部的重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他讲得多的,也是人才问题。
他十分重视院校的战略作用。他说:“重视知识,尊重人才,院校要作表率。军队院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不是说‘院校是集体干部部’嘛,这个集体干部部,一是要选好学员,经过培养、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一代新人;二是要发现人才中的尖子,提出大胆破格使用的意见。”1981年,他就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