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年(1937—1947),将一个陕北小镇打造成革命圣地,吸引了无数热血青年和仁人志士奔向它的怀抱,并因此而引领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改写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篇章。
从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写延安,还原延安当年的生活面貌,揭示那些已经进入历史或曾经被忽略了的历史,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延安时期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生命升华的天堂般的记忆,以及那残酷的斗争和严峻的现实,这是我们的前辈为革命所创造的光荣和付出的代价。
延安交际舞始末
在延安1937—1942年前后六年的周末和节假日晚会上,革命队伍里时兴交际舞。陕北黄土地上,宝塔山上,延水河边,穿军装,着草鞋,明亮的汽油灯映照着一对对闻乐起舞的翩跹身影,这是严肃紧张的工作、学习、生产、战斗生活之余,另一番生动活泼的革命生活历史。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随红军总部进驻延安。同月底,美国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到延安作为期七个多月的采访。史沫特莱是继《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之后到延安采访的第二位外国记者,由于事先通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所以她的到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经过领导讨论决定,抽调丁玲赶赴当时国共两党辖地分界处的三原古城杜里镇迎接。
正是这位自称“大地的女儿”的史沫特莱,不仅在延安采访写作,联系促成了白求恩大夫的援华,而且还倡导组织了灭鼠运动、节育运动,以及声噪一时的交际舞潮流。
羊皮大衣,貂皮帽子,高筒马靴,史沫特莱是一身时装出现在延安一片青灰色军装制服面前的。与她形影不离的是一位年轻漂亮,长发披肩,大学毕业后写过诗,演过话剧的吴光伟(吴莉莉),时任史沫特莱的翻译兼秘书。平时偶尔和她们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位浓眉大眼,最早奔赴陕北的文艺明星丁玲。
这样三位耀眼的单身女性,像旋风一样出入在各种政治、社交和群众场合,她们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接待和热烈的欢迎。那时,革命队伍里盛行的娱乐节目是集体唱歌和相互“拉歌”,史沫特莱不擅长唱歌,却能跳舞。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
在延安召开的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期间,我试着教他们一些人如何跳舞,他们勤奋好学,每事必问,不怕丢面子,朱德同我破除迷信,揭开了交际舞的场面。周恩来接着也跳了起来,不过他跳舞像一个人在演算一道数学习题似的。彭德怀喜欢作壁上观看,但不肯下来跳一次舞。贺龙在青砖铺的地上随音乐旋律一起欢跳,他是身上惟一有节奏感的舞师。在延安的妇女中间,我赢得了败坏军风的恶名,人言可畏,群情侧目,以致有一回朱德邀我再教他跳一次舞时我居然谢绝了他。他指责我怕事,说道:“我同封建主义斗了半生,现在还不想罢休!”我只好站起来以民主的名义和他跳了一次。
这是延安早期的交际舞,主要是在高级干部聚会的晚会上,但这种带有异域色彩,具有强烈心理刺激作用的娱乐形式却非常具有示范性,很快,在凤凰山下史沫特莱的住处,就有了私人性质的娱乐晚会,当然少不了要跳交际舞。毛泽东刚开始由于“自尊心强,他不学跳舞,也没有节奏感”,但却经常光顾客人们的住处。
有时候,我给毛泽东写一个“请即来一谈”的便条,他很快就来了,手
|